-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22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阅读讲义(统编版)
考点: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
【知识积累】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
【考查方式】
请说一说文中XX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
XX两句诗蕴含怎样的道理?
考点: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
1、含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句与作者某种深刻内涵或人生哲理。
2、步骤;
(1)抓形象(景、事、物)特点
(2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写作背景,由此及彼联想,悟出真理。)
《登飞来峰》
哲理:站得高,看得远,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通过写塔之高,登高望远,悟出深刻哲理。
《游山西村》
哲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
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使人顿觉豁然开朗。
通过景物描写悟出哲理。
1、品读诗句,说一说最后两句蕴含怎样的哲理?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答案】身处高位,自然声远。站得高,眼界才能开阔,胸怀才能宽广。
【解析】译文: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
赏析:首句“垂緌饮清露”,描写蝉垂下触须,吮吸清露的情形。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为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诗人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借“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古代有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说法,这里描绘蝉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言其品格高尚。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流”字,形容蝉的鸣叫声有如泉流一般,连绵不断,平和清新。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对此加以否定,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这首诗立意巧妙,托物比兴,借蝉言志,既赞美了蝉的高情逸韵,又暗寓自己的华贵身份,寄托了对高洁品质的赞扬。全诗风格清华隽朗,笔墨集中,观点鲜明。
2、阅读下这首小诗,说一说最后两句蕴含怎样的哲理?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答案】人活着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为自己活,做好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比什么都重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解析】译文:
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
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赏析: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境界,有气魄,淡中有味,直中有曲,在元诗中别具特色。
3、阅读下这首小诗,说一说最后两句蕴含怎样的哲理?
《雪梅·其一》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答案】事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Unit5重要知识点归纳-译林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docx
- Unit2WearedifferentLesson2(教学设计)-北师大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docx
- 11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新教材)-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2024).docx
- 54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docx
- Unit1写作指导-鲁教版(五四制)英语六年级下册.docx
- Unit5IloveChinaLesson1(教学设计)-北师大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docx
- 包身工(一)-教案.docx
- 高三物理试题.docx
- 任务一糖拌西红柿(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劳动技术(人美版).docx
-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课时作业.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