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三”字注释之我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中“三”字注释之我见

摘要:“三”这个字,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表数目,还常常表示“多数”。然而笔者发现“三”还有表示“少数”的意思。本文以笔者发掘“三”字含义的过程为行文之线,展示了汉字“三”的无穷变化的魅力,同时建议工具书中再加一个义项③“三”表示“少数或次数少”这个义项。

关键词:古汉语,“三”字,注释,工具书

引 言:笔者执教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1】《愚公移ft》时,文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凿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荷担者三夫”,书下给的注解是: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注释中没有对“三”单列解释,所以大多数学生根据注释把句中的“三”字,翻译成“三个”的意思。虽然放在文中也能解释通,课上完后,笔者总觉得不妥!文中的“荷担者三夫”意思是说愚公家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强劳力,应该是强调移ft人数极少,和前文的太行、王屋两座ft之大,移ft任务之艰形成对比,进而突出愚公移ft决心之大。所以笔者认为此语境里的“三”字在句中应该是个虚数,指少数,不是确指。

一、寻根溯源

带着疑惑笔者查阅了古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下面是古汉语词典【2】原文:汉字:三

拼音:sān部首:一

部首笔画:1总笔画:3

笔顺:横横横字义解释:读音:sān

①数三;第三。

②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三尺】⒈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⒉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

1

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

【三辅】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三宫】⒈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⒉三个星座。⒊明堂、辟雍、灵台。⒋皇帝、太后、皇后。

【三军】⒈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⒉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⒊全军,通称军队。

两个义项中均没有“少数”的意思,笔者不禁困惑,带着问题查阅《辞海》【3】中的解释为:

三sān 一部。3笔。单一结构。指事字。(数)①数目,二加一后所得。②表示多

数或多次。(语)~宝~春~代……

《辞海》的两个义项中也没有“少数”的意思,笔者最后查阅工具书《新华字典》,第11版《新华字典》【4】第433页:

三sān数目字。引申义表示再三、多次:~令五申|~番五次。

仍然没有发现“三”字表示“少数”的义项。

但在现代汉语中“三”字在某些语境中就有明确表达“少数”的意义。例如:傍晚,原本热闹的大街上,也只有三三两两的行人了。

再如:他讲话简明扼要,三言两语就解释清楚了。在古汉语中这种现象也不是个例。

在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5】《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给出的译文是: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眼相看,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指分别的时间不长,几天而已,“三”是少数的意思。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的大

意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三两枝”是说桃花没开几朵,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生动地写出了

早春时节的景色。

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ft前”。词句中的“两三点”也是描述雨开始下得不大,才下了几滴而已的景象,“三”也是极言少数。

2

仔细研究一下文献【7】中“三”字的用法,如果只认准“二加一后所得”或“多”这两项,有时就会矛盾。

例如:1.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

2.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第一个例句,这句话的大意为原楚国人即使只剩下三户也会是灭秦的首难者。这里“三”强调人数之少,而不是确数。

第二个例句的意思是:何况郦食其是一介之士,乘车到处摇动三寸不烂之舌,降服了齐国七十多个城邑。笔者的理解是这里的“三寸”是个“近似值”。“三寸”,是言舌小,与其功效之大构成强烈对比,就是现在我们还在说的“三寸不烂之舌”。

二、据理推断

查阅了这些古诗文,笔者设想:如果“三”表示虚数,指少数,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不但《愚公移ft》的这个“三”字注释得以解决,而且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8】《论语十二章》中,“三”字注释就不难理解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书下注释也没给这个“三”字下注,似乎被视为确数了。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9】给的译文是: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很显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