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诗词中易读错的字词,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后两首诗歌,体会不同体裁诗词的不同韵律特点。
2.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
1.先认读生字词,再熟读诗词,注意诗词的朗读节奏。
2.搜集后两首诗词作者的生平信息及其代表作品。
课堂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
《赤壁》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曾为节度使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十三篇。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亦能文,《阿房宫赋》颇有名。有《樊川文集》。
2.了解写作背景。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这一历史形势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34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这首诗是杜牧经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时,有感于历史,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而写的。
二、合作探究
1.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1)听《赤壁》的朗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赤壁》,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
2.给诗词分类。
从体裁和题材来看,本诗分别属于什么诗?
3.理解诗词之意。
从表达方式来看,全诗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先明确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然后根据诗句内容进行判断归类。)
4.体会作者情感。
(1)诗中用“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的命运与东吴的命运有怎样的关系?作者为什么写“二乔”而不是直接写东吴呢?)
(2)作者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朗读诗歌,勾画出作者评论的诗句,说说句子的含义,然后同桌之间讨论,分析这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写这首诗只是通过眼前的景议论过去的事吗?还有什么深层目的呢?(一般来说,诗歌不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抑或是写其他内容,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作者自身要抒发的情感上。本诗可以根据作者的生平以及诗歌内容分析深层含义。)
《渔家傲》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号__________,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后因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感慨身世,情调感伤。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李清照曾追随宋高宗行踪,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的大海、蓬舟等,都与这段真实生活经历有关。
二、合作探究
1.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1)听《渔家傲》的朗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渔家傲》,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
2.理解诗词之意。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字概括。(朗读全词,提取出一个关键字进行概括。)
(2)作者在梦里看到了什么?又发生了什么事?
2.体会作者情感。
(1)怎样理解“接、连、转、舞”的含义?(可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这四个字的表达效果。)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困扰?(哪个字或词说明这句词写的是作者的“困扰”?作者主要有怎样的困扰?具体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3)作者为什么在词的末尾写到了“三山”?(先要理解“三山”指的是什么,它代表了一种怎样的境地;然后结合作者的生平以及本词所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
本课小结
本课小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愚公移山(第2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第1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 第6课 藤野先生(第3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 第6课 藤野先生(第2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第1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23课 《孟子》三章(第1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愚公移山(第1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9课 论教养.docx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12课 醉翁亭记(第2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1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22课 智取生辰纲(第1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12课 醉翁亭记(第1课时).docx
- [学习任务单]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docx
- [学习任务单]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第1课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