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对联的教学作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中对联的教学作用

摘要:古典名著《红楼梦》里的对联,可谓颇具匠心、各有千秋。其教学价值也是丰富多彩的:一是饰美,二是诠释生活哲理,三是暗示小说情节发展,四是配题。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对联解读;《红楼梦》对联

对联在《红楼梦》中可谓层出不穷、丰富多彩,且有广泛、极致性的应用。若以小说故事为依托,去解读《红楼梦》里的对联,可以感悟小说的艺术魅力;以对联为媒介赏析小说,可以发现《红楼梦》有别于其他小说的独特之处。

现有《红楼梦》教学研究,少有探讨小说给予对联影响和分析对联给予小说艺术干涉效果的内容,而前者有利于对联知识教学,后者有助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为此,教师需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红楼梦》中对联的价值、作用,带领学生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用一:装饰美

对联就是一种美的载体,何美婕曾这样总结:材质美、书写美、音韵美、内容美[1]。这四个方面的美也可归纳为对联的内容美与形式美。但在《红楼梦》教学研究中,无论是对联的内容美,还是对联的形式美,都要结合小说的环境描写来解读,都要结合小说所示的文化意蕴来解读。对联所示的形式美,多与环境有关;对联的内容美,多与文化意蕴联系。

以美饰美的对联,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为对环境之美的点缀。对联点缀室内环境之美,而且书写于不同材质上的对联,还能彰显主人与众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形成对社会环境的暗示。如在小说的第三回,作者以林黛玉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对联悬挂的场景:“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台皿)。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小说作者着重强调了对联的书写材质:乌木联牌。对联的书写也不是普通的水墨,而是镶着錾银的字迹。俗话讲“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乌木是财富的象征。如此珍贵的乌木没有被贾府的主人珍藏于府库之内,反而把其雕刻成对联,并摆放于大厅之上,足见贾府的富裕程度非同一般。或许也只有这样的乌木对联,才能与大紫檀、青绿古铜鼎等相匹配,才能彰显出贾政堂屋装修得富丽堂皇,才能暗示贾政地位的高贵,完成对社会环境的揭示。

《红楼梦》里的对联还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段。借助人物形象,对联的内容之美,多会得到淋漓尽致体现:一是指对联本身的内容之美,二是借助对联语境产生的意蕴之美。“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是贾雨村贫困潦倒之时所作的对联。从对联自身角度看,“玉”与“钗”均为珍贵之物,但其价值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求善价”与“待时飞”之意,是从“玉”和“钗”的视角来理解,显然不如从拟人修辞的视角,再融合贾雨村形象来理解更具意蕴之美。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这是用于宝玉的肖像描写。初读时,“中秋之月”往往会被误解为宝玉是一个圆脸的小孩。其实不然,这里的“中秋之月”并不是“八月十五”的圆月。这不仅是对宝玉脸形的描写,还是对宝玉脸之色彩的暗示。正如脂砚斋的眉批: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用“满月”者不知此意。一番曲曲折折之后,对联的意蕴才能被读者所理解。然而,正是这番理解上的曲折,才增添了对联的美感。

作用二:释哲理

红楼对联多被用以阐释人生哲理。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读者,均能从红楼对联里获取生活感悟、人生的哲思。而若要阐释清楚对联中的哲理,就要与小说情节关联,就要与小说的人物形象整合:一边是形象化的诠释,一边是哲理性的概括,两者整合,正好把文学作品的雅俗共赏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隐隐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破旧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出现于“智通寺”的门旁,是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隐隐的庙宇”意味着这副对联揭示的哲理不易为世人理解,更别提其警示作用的发挥了。“断壁残垣”的环境看似写实,实则却有所暗示。其原因在于“智通寺”这一名称非常有意思,意味着似乎只有“智”者才能悟到其中的哲理,这不得而知。但“这个哲理思想用‘智通’来映衬,暗示人生的很多道理要靠智慧去领悟,才能大彻大悟,做到这一点才能叫通”[2]这样的诠释,或许才是作者创作这副对联的真实目的。即使普通的读者不能如此解读,但只要把这副对联与王熙凤关联,结合王熙凤的人生轨迹来理解就什么都明白了。凤姐的管理艺术可谓无人能及,但她还不能称之为一个“智者”。她从人生的顶峰跌到人生的谷底之后,也未能想到适可而止的重要。否则,也就不可能有书中那段弄权铁槛寺的故事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内容不仅具有哲理,而且劝学的意味颇浓。“世事”是极其复杂的,若要把其理解透彻,那就需要学问支撑;“人情”与“世事”虽然用词不同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