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孙权劝学》:“劝”中有深意
摘要:孙权之“劝”,蕴含深意。“劝”中有“勉励”,有“说服”,还有“慑服”,最终引得吕蒙“折服”,使得司马光“敬服”。在对“劝”的解读中,再现了三位说话者的不同口吻、不同心理、各种神情,揭示出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众所周知,《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而《孙权劝学》这部分内容却是作者打乱时间顺序,补写的一个小故事。刻意之下,必含深意。虽然文题是后人所加,但对于“劝”的理解,依旧是解读文本的关键。那么“劝”中究竟蕴含着哪些内容呢?
一、勉励:似无可拒仍遭拒
“劝”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勉也”。勉,勉励之义,勉励他人或因勉励而努力,这是劝的本义。而勉励他人,一般适用于长辈对晚辈的鼓励。孙权当然不是吕蒙的长辈,实际上年龄还小吕蒙四岁。孙权能够以勉励的口吻告诫吕蒙要主动学习,他秉持的是自己的特殊身份——江东之主。“君主”勉励臣子,用“劝”就不显得突兀了。
孙权勉励中蕴含着期待,吕蒙却拒绝得不留情面。《资治通鉴》中记录了孙权即位伊始,“曹操下书责孙权任子”,孙权的做法是“召群僚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接着“引周瑜诣吴夫人前定议”,最终周瑜说服吴夫人,“遂不送质”。整个事件中,孙权的存在感不高,国事的决定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由此窥之,吕蒙对孙权勉励的不在意就可以理解了。
二、说服:情理服人方无言
吕蒙的无“礼”,换来的却是孙权的隐忍。孙权没有大发雷霆,没有意气用事,而是默默地采取了更为成熟的方式,既然勉励不被接受,那只能以理服人了。“劝”可引申为劝说,泛指用道理说服人,这就接近“说”的意思了。常见的是臣子“说”君主,比如《触龙说赵太后》,君主“说”臣子倒是少见。
孙权在说服中,有两次退让。第一次是让步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你声称“军中多务”,我承认军务繁多,但只要求你粗略地读一读书,只要求你了解了解历史,这点时间总还是有的吧!在驳斥吕蒙谬论的同时,又对吕蒙的学习有着针对性的规划,也许这正是孙权之“劝”的高明之处。第二次是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此时的孙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江东之主,而是降低身份,以身说理,大谈读书的好处。以身说法的优点在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自己的感同身受,更能说服对方。孙权的两次退让,于情于理,都让吕蒙无言以对。
三、慑服:刚柔并济君威显
但如果孙权只是一味隐忍,不断退让,他日后又怎能成为雄霸江东的东吴大帝。刚刚即位的孙权在遭到吕蒙拒绝后,“劝”其学习,也就多了一层立威之意。“劝”中又是如何体现这种威慑的呢?其一,三次称“孤”,彰显身份。短短的一段话,孙权三次称“孤”,不断强调自己是江东之主,这是为了让吕蒙看清现实,怎能如此无“礼”?其二,故意嘲讽,表露不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治经为博士”是学之大成者,明知吕蒙不可能成为这样的大儒,孙权却直接说破,其实是暗含嘲讽的,而嘲讽的背后其实是对吕蒙先前无“礼”的不满。其三,主动对比,似退实进。古代的臣子与“君主”相提并论,那属于僭越,罪责重大。“卿言多务,孰若孤”,这里是孙权主动与吕蒙作比,但吕蒙听到又会有何种感受?若再不懂得收敛,什么下场,不言自明。
四、折服:变化何止是才略
孙权之“劝”,使吕蒙折服,而真正的折服,从来就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心悦诚服之后自身的显著变化。鲁肃的“大惊”,惊讶的是吕蒙才略上的突飞猛进,但吕蒙的变化仅限于此吗?如果变化仅仅是才略,司马光虽惜墨如金,但也会大书特书。显然,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何止是才略!司马光重点写的也是吕鲁之交,吕蒙由过去面对孙权时的“无礼”,到现在面对鲁肃时的“讲礼”,最终实现了人生的蜕变。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的这句话先是称呼“卿”,因为“卿”也可以是朋友之间的爱称,这里是客套之语,因为文末吕蒙和鲁肃才真正“结友”;但直呼“吴下阿蒙”,就显得不够庄重,似给人调侃、戏谑之感。鲁肃在惊讶之中有对吕蒙才略的肯定,但依然保留了一丝丝的轻视。但接下来吕蒙的表现足够让鲁肃真正对其刮目相看。吕蒙没有震怒,而是选择如同孙权一样隐忍,并且说出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道理,这样的认知显然是在鲁肃之上的。
所以,鲁肃的“大惊”,只是部分认可了吕蒙;而主动“拜蒙母”这一举动,才是对吕蒙全方面的认同。古人讲究百善孝为先,有了鲁肃“拜蒙母”这一举动,后面的“结友”自然水到渠成。鲁肃后来临终举荐吕蒙代替自己,正是因为吕蒙使鲁肃折服了。
五、敬服:为君当如孙仲谋
孙权这一“劝”,说服、慑服了吕蒙,引得吕蒙折服,同时也使得后世的司马光敬服,为君之道不就藏匿于这千古一“劝”之中吗?
其一,为政者当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君王”注重自我学习,从而上行下效,在社会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