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小学 3D 打印创意设计入门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认知奠基:理解3D打印的“底层逻辑”演讲人

认知奠基:理解3D打印的“底层逻辑”01实践操作:从“虚拟模型”到“实物落地”的全流程02思维培养:用3D打印激活“创意基因”03总结与展望:让3D打印成为“创意的翅膀”04目录

2025小学3D打印创意设计入门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8年的教师,我始终相信:技术的温度,在于它能让每个孩子的创意从“想象”落地为“实物”。3D打印正是这样一门充满魔法的技术——它用数字化的语言重构了“创造”的边界,让小学生也能亲手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变成可触摸、可使用的真实物品。今天,我将以“2025小学3D打印创意设计入门”为题,从认知奠基、思维培养、实践操作三大维度,带大家推开这扇通向未来的创造之门。

01认知奠基:理解3D打印的“底层逻辑”

认知奠基:理解3D打印的“底层逻辑”要让3D打印成为孩子手中的创意工具,首先需要建立对技术本质的清晰认知。这一环节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摆脱“3D打印=高级玩具”的片面认知,理解其作为“增材制造技术”的科学原理与社会价值。

1从“加法”到“创造”:3D打印的原理解密传统制造多依赖“减法”——用刀具切割原材料(如木头、金属),而3D打印则是“加法”:通过计算机控制,将塑料、树脂等材料逐层堆叠,最终形成三维实体。我曾带学生做过一个对比实验:用橡皮泥“堆”出一个小房子(模拟3D打印的层叠过程),再用小刀从大泥块上“削”出同样的形状。孩子们直观地发现:加法制造能完成减法无法实现的镂空结构、曲面连接,这正是3D打印的核心优势。

具体到技术实现,小学阶段可简化为三个关键步骤:

数字建模:用电脑软件设计3D模型(如同给物体画“立体地图”);

切片处理:将3D模型“切”成无数薄片(厚度通常0.1-0.3毫米),生成打印机能识别的指令;

逐层打印:打印机按指令将材料(常用PLA塑料)加热熔化,沿切片路径挤出,冷却后凝固成型。

2生活中的“3D打印”:技术与日常的联结为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我常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3D打印应用。例如:

医疗领域:有些小朋友戴的牙齿矫正器,就是用3D打印定制的;

文化传承:博物馆修复破损的文物(如陶俑缺口),会用3D扫描+打印技术还原;

教育场景:我们数学课学的几何模型(圆锥、棱台),用3D打印能快速制作,比手工切割更精准。

去年校科技节,五年级学生用3D打印制作了“会发光的故宫角楼”模型,其中飞檐的镂空花纹、斗拱的精细结构,若用传统手工根本无法完成。这个案例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3D打印不是“离我们很远的高科技”,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身边工具”。

3安全与规范:操作前的“必修课”3D打印机虽不像车床、电钻那样危险,但高温喷头(约200℃)、运动中的机械臂仍存在安全隐患。我在课堂上会反复强调三条“铁律”:

未经允许不触碰:打印过程中禁止触摸喷头、加热平台;

故障立即报告:闻到焦糊味、看到材料堵塞,第一时间举手告知老师;

清洁养成习惯:打印结束后用工具(而非手)清理残料,保持桌面整洁。

记得有次学生操作时,误将手指靠近喷头,幸亏旁边同学及时提醒。这件事让我更坚信:安全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教学始终,它是创意实践的“底线保障”。

02思维培养:用3D打印激活“创意基因”

思维培养:用3D打印激活“创意基因”技术是工具,思维才是核心。3D打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将“创意-设计-验证”的闭环压缩到几小时内完成,这种“快速迭代”的特性,恰好契合了小学生“在试错中学习”的认知规律。

1观察:从“习以为常”到“追问为什么”创意的起点是观察。我常带学生做“日常物品改造”练习:先观察一个常见物品(如铅笔盒、水杯架),记录它的“不完美”——“铅笔盒盖子太松容易掉”“水杯架放不稳容易倒”。去年有个学生注意到:班级图书角的书签总是被翻书时带跑,于是提出“设计带防滑齿的书签”。这个看似简单的观察,正是创意的萌芽。

为强化观察能力,我设计了“五感记录法”:

视觉:物品的形状、颜色、表面纹理;

触觉:拿在手里是否舒服?边缘是否锋利?

听觉:使用时有没有异响(如盒子闭合时的“咔嗒”声是否清脆);

嗅觉:新物品有没有刺鼻气味(可延伸到“环保材料选择”);

想象:如果给它加个功能(比如书签带放大镜),会怎么设计?

2联想:让“不相关”产生“新联结”3D打印能实现复杂结构,这为跨领域联想提供了可能。例如:

自然仿生:观察蝴蝶翅膀的鳞片结构,设计透气的杯盖;

功能迁移:把雨伞的“折叠”原理,应用到收纳盒的分层设计中;

文化融合:将传统剪纸的镂空图案,转化为3D打印的灯罩造型。

我曾指导学生做“传统与现代”主题设计,有个小组受京剧脸谱启发,用3D打印制作了“可旋转表情面具”——通过内部齿轮结构,转动手柄就能切换“喜、怒、哀、乐”四种表情。这个作品的成功,正是“观察+联

文档评论(0)

sxgvvvvv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