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浸润性小管性癌诊疗指南.docx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浸润性小管性癌诊疗指南.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报告

PAGE

1-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浸润性小管性癌诊疗指南

一、概述

1.乳腺浸润性小管性癌的定义

乳腺浸润性小管性癌(InvasiveTubularCarcinoma,IT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乳腺癌类型,其特征在于肿瘤细胞呈管状或腺管状排列,具有较小的细胞核和较少的细胞间质。这种癌症的起源通常与乳腺小叶内的腺管结构有关,其发展过程较为缓慢,通常在早期阶段即可被诊断出来。ITC的细胞学特征表现为细胞核小而均匀,核仁不明显,细胞质较少,这些特点使得ITC在组织学上与一些良性病变如良性腺瘤或导管原位癌(DCIS)难以区分。在临床实践中,ITC的确诊往往需要通过详细的病理学检查,包括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排除其他可能的诊断。

ITC的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从微小的肿瘤到较大的肿块均有可能出现。尽管ITC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一旦发生转移,其预后通常较差。这种癌症的侵袭性较低,通常不会侵犯乳腺周围的脂肪组织,这也是其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等侵袭性较强的乳腺癌类型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临床治疗中,ITC患者往往对内分泌治疗反应较好,尤其是那些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例。然而,由于ITC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对其治疗策略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对ITC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表明,ITC的发生可能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如PIK3CA、TP53和HER2等基因的突变。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导致细胞增殖、凋亡和信号传导通路异常,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此外,ITC患者中激素受体阳性的比例较高,这提示内分泌治疗可能成为其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ITC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研究仍在进行中,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乳腺浸润性小管性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1)乳腺浸润性小管性癌(IT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乳腺癌亚型,其发病率在所有乳腺癌病例中占比不足5%。据全球乳腺癌研究协作组(Globocan)的统计数据显示,ITC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在北美地区相对较高。例如,在美国,ITC的发病率约为1.5/10万女性,而在欧洲,这一数字约为0.5/10万女性。值得注意的是,ITC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较其他乳腺癌亚型更高,尤其是在20-40岁年龄段的女性中。

(2)年龄是影响ITC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ITC的中位发病年龄约为60岁,比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发病年龄晚。然而,与IDC相比,ITC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年轻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有研究指出,ITC患者中激素受体阳性的比例较高,提示内分泌治疗可能对其有较好的疗效。此外,ITC患者中家族性乳腺癌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这表明遗传因素在IT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3)在全球范围内,ITC的死亡率相对较低,5年生存率约为80%至90%。然而,一旦发生远处转移,ITC的预后将显著恶化。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CancerSociety)的数据显示,ITC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约为10%。值得注意的是,尽管ITC的死亡率较低,但其复发风险较高,尤其是那些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因此,对于ITC患者,长期随访和监测至关重要,以确保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乳腺浸润性小管性癌的病理学特征

(1)乳腺浸润性小管性癌(ITC)的病理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组织学形态上。ITC的肿瘤细胞通常呈管状或腺管状排列,形成细长的腺腔,这些腺腔之间界限清晰,细胞核小而均匀,核仁不明显。在显微镜下观察,ITC的细胞质较少,细胞间质也相对较少,这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细胞学特征形成鲜明对比。此外,ITC的肿瘤细胞通常呈单层排列,且缺乏明显的异型性。

(2)在免疫组化方面,ITC通常表现出激素受体(ER和PR)阳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与内分泌治疗反应良好相关。此外,ITC患者中约有一半的病例存在HER2阳性,表明靶向治疗可能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分子生物学层面,ITC的基因突变谱与其他乳腺癌亚型有所不同,例如,PIK3CA、TP53和HER2等基因的突变在ITC中较为常见。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细胞信号传导异常,进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乳腺浸润性小管性癌的病理学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方面信息。由于ITC的形态学特征与一些良性病变(如良性腺瘤或导管原位癌)相似,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仔细排除其他可能性。此外,ITC的病理学诊断还涉及到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这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学家通常会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3906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