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研究报告
PAGE
1-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导管乳头状癌诊疗指南
一、概述
1.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定义与分类
乳腺导管乳头状癌,作为一种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其病理学特征为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乳头状增生,伴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异型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乳腺导管乳头状癌可分为导管原位乳头状癌、导管内乳头状癌和浸润性乳头状癌。导管原位乳头状癌指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不侵犯导管周围组织;导管内乳头状癌则是指癌细胞侵犯导管壁,但未穿透基底膜;浸润性乳头状癌则是指癌细胞穿透导管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这些不同类型的乳腺导管乳头状癌在临床治疗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明确其分类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激素水平、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均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遗传因素方面,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与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激素水平方面,雌激素和孕激素的长期刺激可能促进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如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辐射暴露等也可能增加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发病风险。
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常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房肿块或皮肤改变等。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或水样,其中血性溢液较为常见。乳房肿块多位于乳房外上象限,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皮肤改变包括乳头凹陷、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由于乳腺导管乳头状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因此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方法。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金标准,通过观察癌细胞形态、生长方式和浸润程度等,可进一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
2.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1)乳腺导管乳头状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女性乳腺癌中占比较高。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以我国为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癌症报告》显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30万。
(2)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但以中老年女性为主。据统计,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40岁以下女性发病率较低。然而,近年来,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CS)的数据,2000年至2016年间,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发病年龄中位数从59岁下降至57岁。此外,研究还发现,乳腺导管乳头状癌在绝经后女性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绝经前女性。
(3)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地理分布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和地区发病率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其中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例如,美国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全球之首,每年约有26.2万新发病例。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虽然低于发达国家,但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此外,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差异,如黑人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白人女性。
具体案例:例如,在美国,2018年乳腺癌新发病例为266,120例,其中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70%。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2019年新发病例约32.2万,其中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这些数据表明,乳腺导管乳头状癌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3.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
(1)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导管上皮的乳头状增生,伴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异型性。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轴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乳腺导管乳头状癌可分为导管原位乳头状癌、导管内乳头状癌和浸润性乳头状癌。其中,导管原位乳头状癌的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不侵犯导管周围组织;导管内乳头状癌的癌细胞侵犯导管壁,但未穿透基底膜;浸润性乳头状癌的癌细胞则穿透导管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据研究,导管原位乳头状癌的发病率约为乳腺导管乳头状癌总病例的50%。
(2)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细胞学特征包括细胞核异型性、核分裂象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异型性表现为核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染色质增粗、核仁增大等。核分裂象增多也是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肿瘤细胞的排列紊乱,如形成实性巢或条索状结构,也是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分期标准,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分级主要依据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和细胞排列紊乱的程度。
(3)乳腺导管乳头状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表明,多种基因和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道贲门乳头状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腮腺黏液表皮样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下段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腮腺腺样囊性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中段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癌性疼痛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十二指肠乳头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肠低分化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体鳞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宫颈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唇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卵巢鳞状细胞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包皮鳞状细胞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颅骨鳞状细胞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卵巢透明细胞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央型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卵巢颗粒细胞癌诊疗指南.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