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不用剪刀的健康课设计依据:安全与发展的平衡逻辑演讲人
不用剪刀的健康课设计依据:安全与发展的平衡逻辑01分龄活动设计:从兴趣出发的阶梯式发展02替代工具与材料的选择:安全、适宜与发展性的三重标准03教师指导策略:从“控制者”到“支持者”的角色转变04目录
2025幼儿园健康课不用剪刀玩课件
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12年的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幼儿园健康课的核心不仅是“保护幼儿安全”,更是“在安全边界内激发发展潜能”。近年来,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落实,以及2025年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推进,我们发现:传统健康课中“用剪刀做手工”的环节,虽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但对3-6岁幼儿而言存在安全隐患——据2023年某省幼儿园安全事故统计,手工课剪刀误伤占比达18.7%;同时,部分低龄幼儿(3-4岁)手部小肌肉群尚未发育成熟,握剪、控剪动作反而可能造成肌肉紧张。因此,“不用剪刀玩健康课”的实践探索,既是对幼儿安全的守护,更是对“发展适宜性教育”理念的践行。本文将从设计依据、工具选择、活动设计、指导策略四方面展开,系统呈现这一课程模式的实践路径。
01不用剪刀的健康课设计依据:安全与发展的平衡逻辑
1基于幼儿动作发展的生理规律3-6岁幼儿的大肌肉动作(跑跳、攀爬)发展较快,但小肌肉动作(手指、手腕的精细操作)尚处于“螺旋上升期”。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2022年的追踪研究,3岁幼儿的“三指捏”(拇指、食指、中指配合)成功率仅32%,4岁提升至65%,5岁后才能稳定控制工具;而使用剪刀需要“拇指-食指-中指”的协同发力、虎口开合的力度控制,这对4岁前幼儿而言难度远高于其能力阈值。若强行要求,易导致两种极端:一是因操作困难产生挫败感,二是因用力过猛造成肌肉劳损(如“扳机指”倾向)。
2基于幼儿园安全规范的刚性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2022修订版)明确规定:“为幼儿提供的工具材料应符合安全标准,避免使用可能造成切割、刺伤的尖锐物品。”剪刀作为“锐器”,其使用需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幼儿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能理解“刀尖不朝人”“不用剪刀奔跑”等规则);二是教师能实现“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密切监护。但现实中,班级师生比普遍为1:7-1:10(以30人班为例,配2教1保),教师难以全程紧盯每个幼儿的剪刀使用动作,安全风险系数较高。
3基于健康领域的多元目标拓展传统剪刀手工课的目标多聚焦“手部精细动作”,而健康课的核心是“身心全面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指出,除动作发展外,还需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安全自护意识”“情绪管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不用剪刀的活动设计,恰恰能将这些目标有机融合——例如用手撕纸时,幼儿需要控制撕纸的力度与方向(精细动作)、观察同伴的作品并交流(社会交往)、面对“撕歪”的挫折时调整情绪(心理韧性),其教育价值远超过单一的“用剪”训练。
02替代工具与材料的选择:安全、适宜与发展性的三重标准
1撕纸类材料:从“徒手撕”到“辅助撕”的进阶设计基础材料:软质彩纸(如皱纹纸、手工折纸)、报纸(可染色)、棉纸(易撕但需控制撕力)。3岁幼儿适合用软质彩纸,因其纤维短、易断裂,撕出的边缘自然卷曲,能增强成就感;4岁后可尝试报纸(纤维长,需双手配合),锻炼手指协调性;5-6岁可引入棉纸(需轻撕慢扯),提升控制力。
辅助工具:安全撕纸器(塑料材质,边缘圆钝,内置锯齿状轨道,引导幼儿沿轨迹撕纸)、撕纸模板(硬卡纸绘制简单图案,如直线、波浪线,幼儿沿线撕)。这类工具既保留了“撕”的核心动作,又通过物理引导降低了难度,适合小、中班过渡阶段使用。
2塑形类材料:黏土、面团与轻泥的多维度刺激1传统黏土:天然陶土(需提前揉软)、超轻黏土(无毒性,易塑形)。黏土的“捏、搓、压、揉”动作能全面刺激指尖神经末梢,其中“搓长条”(锻炼食指-拇指配合)、“捏小水滴”(锻炼指尖力度)是精细动作的经典训练。2自制面团:面粉+盐+水+食用色素(比例4:1:1),蒸熟后冷却使用。面团的粘性与弹性更接近真实生活场景(如揉面),能让幼儿在“玩中学”理解生活技能,同时其可食用性(无添加剂)降低了“放嘴里”的安全顾虑。3泡沫胶板:软质泡沫板(厚度3-5mm),用圆头工具(如竹制压花笔)按压出图案。泡沫板的“压痕”动作需手腕发力,能锻炼前臂肌肉群,且材料轻便安全,适合大班幼儿创作立体浮雕。
3穿编类材料:从粗到细的手眼协调训练大孔串珠:木质/塑料串珠(孔径1-2cm)、粗棉线(直径3-5mm)。小班幼儿可用“水果形”“动物形”串珠,通过“找洞眼-穿线-拉过”的流程,练习手眼协调;中班可增加“按规律串珠”(如红-黄-红-黄),融入数学思维;大班可尝试“穿项链”“穿手链”,结合角色扮演(如“小超市游戏”),提升活动趣味性。
编织条:宽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