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初中校长代表在全县第41个教师节表彰暨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精彩发言
各位领导、同仁、教育战线的家人们:
今天站在这里,作为初中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我的心情格外复杂——既有收获的欣慰,更有前行的紧迫感。刚才听了几位优秀教师的事迹,我数次眼眶发热。他们不是“别人家的老师”,而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教育人:张老师带着骨折的腿拄着拐杖上课,把学生作业垫在病床上批改;李老师为了帮留守儿童补英语,自己跟着网课学发音,手机里存着200多个跟读录音;王老师带毕业班三年,孩子高考时他还在给学生辅导,孩子说“爸爸的学生比我重要”……这些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却让我读懂了“教师”二字的重量:是凌晨五点改作文的台灯,是喉咙沙哑仍坚持范读的声音,是蹲下来听学生说“我害怕数学”时的耐心,是把“每个孩子都值得期待”刻进骨髓的信念。
过去一年,我们这所普通初中用行动回答着“高质量教育”的命题。先说课堂——这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推行“问题链+项目化”教学改革,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因为发现很多孩子上课“能听懂,不会用”。比如初二物理“浮力”单元,我们带学生去校旁的运河边,用空塑料瓶、竹片、电子秤做“自制密度计”项目,孩子们为了让刻度更精准,反复测量、计算、调整,最后不仅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还自发讨论“为什么货船过船闸要排水”。这样的课堂,让原本觉得物理“难、闷”的学生,有78%在单元测试中主动选择了探究题。我们统计过,改革后学生课堂发言次数从人均2.3次提升到8.1次,课后追问教师的人数增加了3倍——教育的活力,就藏在这些具体的数字里。
再说教师成长。我们常说“强校先强师”,但怎么强?不是简单的“听讲座、写心得”。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师徒结对”升级为“成长共同体”。老教师带青年教师,不仅传经验,更一起研究“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爱举手”“作业怎么设计才有分层效果”;青年教师则教老教师用平板互动、做微课,去年有位58岁的数学老师,跟着徒弟学会了用GeoGebra软件演示几何动态,课上学生喊“王老师比我们还潮”。第二,设立“教育诊疗室”。每周四下午,学科组长、心理老师、骨干班主任坐诊,教师可以带着具体问题来——“这个学生总不交作业,我该怎么沟通?”“小组合作总有人搭便车,怎么解决?”去年共“接诊”127次,形成了23个可复制的教育策略。第三,给教师“留白时间”。每月第三个周三下午设为“无会日”,教师可以自主学习、跨学科交流,或者去听其他学段的课。今年有位语文老师听了小学科学课后,把“观察植物生长”融入作文教学,学生写出了《绿萝的“小心机”》《多肉的“生存日记”》,被《少年作家》杂志选登了3篇。这些改变让教师从“被动执行者”变成了“主动创造者”,今年我校教师在市级教学竞赛中获奖12人次,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然后是“全人教育”的实践。高质量教育绝不是“唯分数”,我们始终记得:那个爱画漫画却数学不及格的孩子,那个总把教室绿植照顾得生机勃勃的“小园丁”,那个运动会上跑最后一名却为每个选手加油的“小太阳”,都是教育要守护的光。我们构建了“1+X”课程体系:“1”是国家课程的扎实落实,“X”是满足个性的拓展课程。比如“非遗工作坊”里,孩子们跟着老艺人学扎风筝、刻剪纸,去年他们的风筝作品在省青少年非遗展上展出;“科技梦工场”里,学生用3D打印做古建筑模型,用编程设计“智能垃圾分类箱”,有2个项目获市级科技创新奖;“心灵成长课”上,我们教孩子“如何正确表达愤怒”“怎样拒绝不合理要求”,心理老师说,现在学生来咨询的问题里,“学习压力”占比从65%降到42%,更多是“朋友闹矛盾了怎么办”“我想当歌手但父母反对”——这说明孩子们开始关注更广阔的成长课题了。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行路上还有不少“卡脖子”问题。比如,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依然存在,我校有3个班级的学生,家离学校最远的要坐1个多小时农班车,冬天早自习时,孩子们的手冻得握不住笔;比如,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音体美、科学等学科骨干教师短缺,有的老师要跨年级带4个班,精力难以兼顾;比如,家校协同的深度不够,部分家长仍把教育简单等同于“管作业、盯分数”,有位妈妈因为孩子数学考了95分没拿满分,在家大发脾气,孩子哭着说“我已经很努力了”;再比如,面对“00后”“10后”学生的新特点,我们的教育方法还不够“接地气”,有的老师还在用“我当年”的经验说教,却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更需要“平等对话”和“共情共鸣”。
站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该怎么走?我想,至少要做到“三个回归”:
第一,回归教育的本真——把“人”放在中央。我们计划推行“一生一策”成长档案,不仅记录分数,更记录兴趣、特长、心理变化、家庭背景。比如,今年新生入学时,除了学科测试,我们会增加“兴趣雷达图”“性格优势卡”,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课堂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