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元稹《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稹《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带注音原文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唐?元稹

fēngjuǎnqīngyúnjìn,kōngtiānwànlǐshuāng。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yěcháixiānjìyuè,xiānjúyùchóngyáng。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qiūsèbēishūmù,hóngmíngyìgùxiāng。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shuízhīyìzūnjiǔ,néngshǐbǎiqiūwáng。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二、字词注释

卷(juǎn):动词,形容风势猛烈,将云层席卷而去。

清云:清澈透明的云朵,霜降时节天气晴朗,云层稀薄。

野豺(yěchái):野外的豺狼,此处为霜降物候的真实写照,非比喻凶兽。

祭月(jìyuè):指豺狼捕猎后整齐摆放猎物,形似祭祀的仪式,是动物储备过冬食物的本能。

仙菊:古人对菊花的美称,因菊花耐寒,霜降后仍盛开,被赋予“仙气”。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霜降多在农历九月,常与重阳节相近,民间有赏菊习俗。

疏木:树叶凋零后稀疏的树木,体现霜降“草木黄落”的物候特征。

鸿鸣(hóngmíng):鸿雁的叫声,大雁秋季南飞,是思乡情感的经典意象。

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多为青铜或陶制,此处代指一杯酒。

百秋亡(bǎiqiūwáng):“亡”通“忘”,指忘却长久以来的忧愁,“百秋”形容时间漫长。

三、全诗译文

狂风卷走最后一丝清云,

空旷的天空下,万里大地覆着白霜。

野外的豺狼把猎物整齐摆放,仿佛在祭拜明月;

清雅的菊花恰逢重阳佳节,开得正盛。

秋日的景致里,稀疏的树木透着萧瑟,让人感伤;

鸿雁的鸣叫声中,藏着对故乡的思念。

谁能想到,这一杯淡酒,

竟能驱散那积压百年的愁肠。

四、作者与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北魏拓跋部后裔。他早年丧父,由母亲亲自授课,后考取明经科步入仕途,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共创“新乐府运动”。元稹一生宦海沉浮,曾因惩治贪腐权倾朝野,也因树敌众多屡遭贬谪。他的诗歌兼具写实性与抒情性,既有《离思五首》中“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情,也有《廿四气诗》中对自然节律的细腻捕捉,是历史上唯一为二十四节气各作一诗的诗人。

(二)写作背景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是元稹创作的二十四首节气诗之一,专为霜降节气而作。中唐时期,诗歌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文人常以节气为载体抒发情感。霜降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万物凋零、寒冬将至,此时元稹可能正处于异乡为官的漂泊期——从诗中“忆故乡”的感慨可见,他借节气物候的萧瑟,暗合自己宦海沉浮的愁绪,同时以“一樽酒”的意象,表达对忧愁的暂时解脱。

五、相关知识梳理

(一)节气物候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210°时到来(通常在公历10月23—24日),是秋季与冬季的过渡。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豺狼捕猎后将猎物排列如祭祀,实为储存过冬食物;

二候草木黄落:气温骤降,树叶枯黄飘落,对应诗中“疏木”;

三候蛰虫咸俯:昆虫钻进洞穴蜷缩冬眠,等待来年春天。

(二)民俗文化

赏菊饮酒:霜降菊花盛开,古人会举办“菊花会”,赏菊同时饮菊花酒,诗中“仙菊遇重阳”即呼应此习俗;

饮食进补:民间有“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的说法,北方多吃羊肉、南方煲羊头,为过冬储备能量;

吃柿子:北方谚语“霜降吃柿,不会流鼻涕”,霜降后的柿子软糯香甜,兼具食疗价值;

送芋鬼:广东高明一带,人们用瓦片砌塔烧红热芋,再将瓦片丢出村外,祈求风调雨顺。

(三)自然常识

霜降时节的“霜”是地面水汽遇0℃以下低温凝结成的冰晶,并非从天空降下。此时我国北方已秋收扫尾,“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南方则仍在“三秋”大忙期,气候呈现“早晚冷、中午热”的特点。

六、深度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以“霜降”为轴,将自然景象、民俗文化与个人情感编织成一幅深秋画卷,字里行间藏着细腻的生命感悟。

(一)意象:从自然到人文的递进

首联“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以宏大笔触开篇,“卷”字写出风的动态,“万里”勾勒出霜的广度,寥寥十字便铺展霜降“碧天静”的开阔意境——读诗时仿佛能摸到空气里的微凉,看到阳光洒在白霜上的细碎光泽。

颔联“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巧妙衔接物候与民俗:“豺祭兽”是自然本能,“菊遇重阳”是人文传统,一野一雅、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