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docxVIP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根植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诊疗体系。本总结旨在梳理中医耳鼻喉学科的核心知识点,为复习提供纲要性指导,助力学习者夯实基础,深化理解。

一、耳鼻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鼻喉虽为局部器官,然其功能活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至为密切,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亦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一)耳与脏腑经络

耳为清空之窍,主司听觉与平衡。肾开窍于耳,肾气充沛,髓海得养,则听觉敏锐;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耳窍失养,易发耳聋耳鸣。肝胆之气亦上通于耳,肝胆湿热或肝火上炎,可循经上扰清窍,发为耳病。此外,心寄窍于耳,脾主升清而濡养耳窍,肺主气司呼吸,其经脉亦与耳相关联,故五脏功能失调皆可影响及耳。

经络方面,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均绕耳或入耳中,为耳病辨证论治的重要经络依据。

(二)鼻与脏腑经络

鼻为肺之窍,司呼吸,辨香臭。肺主鼻,肺气宣降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脾土生金,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鼻窍得以濡养;若脾虚失运,湿浊内生,可壅滞鼻窍。肾为先天之本,金水相生,肾阴充足,肺阴得养,鼻窍自安;肾阳不足,寒水上泛,亦可致鼻病。此外,鼻与心、肝等脏腑亦有联系。

经络中,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均循行于鼻或鼻旁,为鼻病诊治的经络基础。

(三)咽喉与脏腑经络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肺主喉,肺津上承,喉得濡养,则声音洪亮;肺热壅盛,喉失清肃,则声嘶咽痛。胃主咽,胃腑功能正常,咽窍通畅;胃热上蒸,灼于咽喉,则肿痛不利。肾脉循喉咙,肾精充沛,咽喉得养;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亦可致咽喉诸疾。此外,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以养咽喉;肝主疏泄,气机调畅则咽喉通利。

经络方面,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等均与咽喉部有密切联系。

二、病因病机

耳鼻喉疾病的病因亦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端,病机则以脏腑功能失调、经络气血瘀滞、清窍失养或邪壅清窍为要。

(一)常见病因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均能侵袭耳鼻喉窍,引发疾病。如风寒侵袭,肺失宣降,可致鼻塞流涕;风热上扰,可致咽喉肿痛、耳鸣耳聋。

2.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或肝火上炎,循经上扰清窍,发为耳鸣、耳聋、鼻衄、喉痹等。

3.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煿,烟酒过度,易致脾胃积热,上蒸咽喉鼻窍;或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壅滞清窍。

4.劳逸失度: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肾精亏损,耳窍失养;或过度劳累,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鼻窍咽喉失于濡养。

5.跌仆损伤:外力直接伤及耳鼻喉窍,导致气血瘀滞,经络阻塞。

6.异物所伤:异物进入耳鼻咽喉,阻塞窍道,或损伤黏膜,引发感染。

(二)主要病机

1.邪壅清窍:外感六淫或内生湿热、痰火等实邪,壅滞耳鼻咽喉窍道,气机不利,出现红肿热痛、闭塞不通等症。

2.清窍失养:脏腑虚损,如肺肾阴虚、脾气虚弱、肾精不足等,导致耳鼻咽喉窍道失于濡养,功能减退,出现干燥、瘙痒、听力下降、嗅觉减退等症。

3.气血瘀滞:久病入络,或外伤致瘀,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耳鼻咽喉脉络,可见局部刺痛、肿块、出血、日久不愈等。

三、四诊要点

耳鼻喉科的四诊,在遵循中医整体四诊的基础上,尤重局部望诊与闻诊,并结合问诊与切诊,综合分析,以辨寒热虚实。

(一)问诊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起病缓急、病程长短、主要症状(如耳痛、耳鸣、耳聋、鼻塞、流涕、鼻衄、嗅觉异常、咽痛、咽干、声嘶、吞咽困难等)、伴随症状、治疗经过、既往史、个人史等。

(二)望诊

1.望耳:观察耳廓形态、色泽,有无红肿、结节、渗液、脱屑;耳甲艇、耳甲腔的形态;外耳道有无耵聍、异物、分泌物及其性质;鼓膜的色泽、形态、是否完整。

2.望鼻:观察鼻部外形、色泽,有无红肿、畸形、鼻翼扇动;鼻前庭有无红肿、糜烂、结痂;鼻腔黏膜色泽、肿胀程度,鼻甲大小,鼻中隔形态,鼻腔有无分泌物及其性质、部位,有无息肉、异物等。

3.望咽喉:观察咽喉部黏膜色泽、肿胀程度,有无充血、水肿、溃疡、伪膜、分泌物、新生物;扁桃体大小、形态,有无红肿、脓点、脓苔;悬雍垂、软腭、腭舌弓、腭咽弓的情况;喉部(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下)观察会厌、杓状软骨、声带的色泽、形态、运动情况等。

(三)闻诊

1.听声音:听患者语声、呼吸声、咳嗽声,有无声嘶、失音、鼻鼾、呼吸气粗等。

2.嗅气味:嗅患者鼻窍、咽喉、耳窍分泌物的气味,如鼻渊涕液秽臭多属湿热,腥臭多属虚寒。

(四)切诊(触诊)

1.耳部触诊:触耳廓、耳周有无压痛、肿胀、结节,乳突区有无压痛。

2.鼻部触诊:触鼻根、鼻翼、鼻旁有无压痛,鼻窦区有无叩痛。

3.咽喉部触诊:触颈部有无肿大淋巴

文档评论(0)

柏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多年教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