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树理小说的幽默特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浅谈赵树理小说的幽默特色 【作者】廖丽 【关键词】赵树理??幽默??艺术效果 【指导老师】肖进贵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家。在30、40年代,他以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轰动了中国文坛。“他是第一个以新鲜活泼的群众语言,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成功地描写了中国革命主力军农民的觉醒,真实地表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村的伟大变革”。[1]这颗从偏僻的太行山区飞起的新星,给当时文艺界带来了奇光异彩,他的作品出现了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风格,有力地显示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新的人民文艺的特点,宣示着一个新流派的茁长,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开拓了新的艺术天地。 这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作家,顺理成章地受到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例如:(1)国内的:周扬的《论赵树理的创作》、茅盾的《论赵树理的小说》、陈荒煤的《向赵树理方向迈进》、马良春的《试论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高捷的《从流派的角度看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刘泮溪的《赵树理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等等;(2)国外的:(日)鹿地亘的《赵树理与他的创作》、(日)洲之内切的《赵树理文学的特色》、(日)竹内好的《新颖的赵树理文学》、(苏)克里夫佐夫的《关于赵树理和他的小说》、(捷)普实克的《写在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后面》、(美)西里尔.贝契的《共产党中国的小说家——赵树理》等等。同时,“对赵树理的研究经历了六个时期:(一)评价期(1943——1964)??主要是介绍赵树理本人的生平思想,其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内容,以及分析、评价创作的特征及其意义。??(二)政治批判期(1966——1976)???对赵树理进行完全脱离实际的研究,丧失了作为文学研究的意义。???(三)繁荣期(1977——80年代初期)???主要对赵树理的故乡进行研究,以及对“山药蛋”派问题的探讨。???(四)纵深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创作的反思,从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的角度来评论赵树理的创作;(2)开辟新的内容,如:赵树理创作与民俗的关系,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等;(3)与现代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4)从美学的角度探讨赵树理作品的审美特征。???(五)90年代,以陈思和为首的用民间理论对赵树理进行重新阐释,发出了对80年代末关于“赵树理方向”讨论的回声。???(六)进入21世纪,着眼于赵树理民间立场的论述。”[2] 虽然前人对赵树理及其创作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他们对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特别是赵树理小说中幽默风格的研究甚少,而对其小说中的“笑”的研究更是寥寥。本文是在前人对赵树理小说中的幽默风格有一定关注的基础上,再深入地从赵树理幽默风格的形成原因,幽默风格的具体体现,以及所收到的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一、赵树理幽默风格的生成原因 赵树理是当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人称“铁笔”、“圣手”。他说话幽默,为人乐观。其作品中所特有的幽默调子,不仅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而且也给人深思的空间。他的幽默特色是有别于其他作家的“赵树理式”的风格,这种幽默风格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作家本人的经历、性格、爱好等紧密相联,与他对幽默感的执着追求密不可分。 (一)特殊的经历 赵树理于1906年9月生于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饱尝生活的辛酸,种过田,放过牛,一直呻吟在高利贷的盘剥下,过着十分痛苦的岁月。1925年,他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师范简师班读书,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萌发起对文艺创作的兴趣。之后,由于社会动乱,过着流浪的生活,直到1934年才回到家乡当小学教员。1937年,他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战斗在农村的基层。“正是这痛苦的生活遭际,使他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极为深刻的了解,他熟悉他们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文化爱好,他不但理解他们的痛苦,也理解他们的欢乐,不但熟知他们的现在,也洞悉他们的过去,正如周扬所说的,‘中国作家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超过赵树理的’”。[3]这使得他一直深深地扎根于农村的现实土壤中,始终以农民作为描写和服务的对象。其作品中所特有的农民式的幽默,主要来自这不凡的经历。 (二)爽朗风趣的性格 赵树理“平易近人,说话幽默,是一个很有风趣的人。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向当时左翼作家的作品学习,向民间传统艺术学习。他那就可谓是一位博学多识、多才多艺的青年文艺作者”。[4]?“他平时沉默寡言,喜欢在屋里踱来踱去,思考问题。但是一说起话来,十分幽默风趣,往往逗得人发笑,表现出劳动者的聪明、机锋。同时,他爽朗风趣,谈笑风生,不时嘴里打着锣鼓点哼上几段上党梆子,逗得人嬉笑了一路”。[5]赵树理说话幽默,性格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