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明州地方官僚體制研究——以監當官為中心的考察.docVIP

兩宋時期明州地方官僚體制研究——以監當官為中心的考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兩宋時期明州地方官僚體制研究 ——以監當官為中心的考察 ?????????????????????苗書梅 在宋代的地方行政體制中,州(包括同級的府、軍、監)級政權是中央治理地方的橋梁,它既是一個正式的和完整的地方財政級別,[1],也是地方最重要的司法審判級別,是有效地貫徹中央政策法令、維持地方統治秩序的關鍵環節。 在州級政權體系中,知州(府、軍、監)是長官[2],通判是副長官。[3]在正副長官之下,宋代州郡設置幕職、諸曹官作為行政屬僚,輔佐長貳治理州政4。此外,尚設都監、監押、巡檢等武官,被稱為州司兵官;設州學教授主管學校教育;並增設了管理各種倉場庫務堰閘的監當官,擔負財稅徵收及管理職能。5 縣級政府是中國地方行政體制中,歷史悠久而且最為穩定地延續至今的一級區劃單位。宋代和前代一樣,根據地理位置及軍事重要性的差異、經濟發達程度的不同、人口的多少等因素,把縣分成各種不同的等級,設置人數不同的政府官員。縣級行政官員主要有知縣(縣令)、縣丞(小縣不置)、主簿、縣尉。各個縣根據不同的等級設置人數不同的縣官。同時,縣級以及縣以下也設置有人數不等的、自成體系的巡檢、監當官。 監當官或曰監臨官、厘務官、簡稱監當或監官,是宋代各類稅務監稅官、鹽場或鹽倉等監鹽官、酒務或酒庫監酒官、各類倉庫監倉官及監庫官、城市監門官、礦冶業監當官及鑄錢官,商業市鎮的監鎮官、邊境負責貿易的市舶司與榷場監當官等等,是具體負責基層工業製造、商業流通部門管理和財稅徵收及出納事務的官僚群體的統稱。這些職務是宋代最基層的崗位之一,地位不高,但在當時社會經濟生活中卻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明州(後來改稱慶元府,為方便起見,本文主要用明州這一名稱)是中唐以後,隨著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沿海貿易的發展、特別是宋政府把那裏定為主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浙東重鎮。宋元時期,明州在東亞海域國際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研究那裏官僚體制的變化,從中可以更深刻全面展現這一區域發展的歷史進程。1 ━━━━━━━━━ 1、關於明州的反展,從經濟史角度研究的成果較多。如斯波義信:《宋代明州的都市化與地域開發》,載《待兼山論叢》三,1969年。又斯波義信:《宋代商業史研究》,風間書房,1968年:《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汲古書院,1988年等。斯波义信:《港市论――宁波港与日中海事史――》,载《アジアのなかの日本史4:海上の道》,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榎本涉:《明州市舶司和東海交易圈》,載《歷史學研究》,第756號。等等。 一、宋代明州設官概況 明州原是越州屬地,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開始設州,當時是浙東觀察使下屬的支郡,等級為上州。五代時期,吳越錢氏政權加強了對明州的管理,升明州為節鎮州,派親王任節度使。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吳越歸宋,始用文臣為知州。大觀元年始陞州等為望。宣和二年,平定方臘,明州知州開始兼浙東安撫使,知州的地位大為提高,只有曽任監司、郎官卿少以上,才有資格擔任。 南宋,政治中心移到杭州,杭州周圍的蘇州、紹興府(越州)、嚴州(婺州)、明州成為拱衛京城的要郡。其中,明州控扼海道,“南通閩廣,東接倭人,北距高麗,”又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紹興三年,置?海制置使,由明州知州兼任。其後兼罷不常,宋孝宗隆興元年,明州知州兼任沿海制置使,成為定制,凡侍從以上任知州者,即兼沿海制置使或大使,其他官員任知州則兼?海制置司公事。制置使司有單獨的屬官系統,如參議官、書寫機宜文字、幹辦公事、準備差遣、幹當使臣等。南宋初最多時設屬官20員,孝宗隆興後以8員為額。制置使有較大的兵權,紹興府、溫、台、明諸州所屬的“州縣軍兵、將官,巡尉及本地內應用屯泊官兵”等軍事力量,均在沿海制置使統領之下,即一府三州在沿海防務方面均隸屬於明州知州兼任的沿海制置使。可見,明州的地位在南宋時更加提高。 知州在宋代是集行政、財政、司法、軍事、文教等大權於一身的州級最高長官,為了防止知州濫用權力,宋初在統一過程中,逐步在各州設置了通判,作為州府的副長官,通判有監督知州的權力,因此又被稱為“監州”。最初,知州和通判之間互相制約,常常產生矛盾。但是,後來,隨著通判獨立兼任的財稅職能的增加,通判監督知州的作用不再突出,管理財政事務的職能日益突出,這在明州也得到了驗證。從現存明州地方誌的相關記載看,通判廳有較獨立的財稅處理權。即“蓋通判?,除經總制司之外,其所管者,又有常平司,則所催者,坊場河渡正名錢五分,及六縣役錢,以奉內藏庫、左藏庫等處之經常者也。又有糴本司,則催諸縣酒稅分隸錢,及坊店戶四分錢,而奉農寺之經常者也”。通判負責州府主要的財賦倉庫“軍資庫”的管理。由於通判具有相對獨立的財政支配權,南宋明州有4千水軍的軍餉是由通判廳支付的。吳潛擔任知府兼制置大使,想收回這批水軍軍餉的收支權,就批評原來的通判貪汙,甚至指出:本

文档评论(0)

luckyh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