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共情在现代心理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它在摆脱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和
关注他人的观点、情感之间架起了桥梁。它使人有可能从自私提升到无私,展
示一种目的上真正高贵的人类活动。以往研究者对共情的行为学研究积累了丰
富的资料,近年来,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对共情神经基础的探索也对我们理解共
情本质有重要的启示,因而,有必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探讨共情的结构;另外,
众多研究表明,共情的可塑性是比较强的,因而探讨共情的影响因素(即共情
的可塑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①站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
神经科学的立场上,以综合的视角,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小学高年级儿童和大
学生共情的结构成分;②以联系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的教养方
式、依恋和共情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文献法和量表法,在探讨教养方式、依恋和共情三
者关系时,应用了结构方程模型(SEM)的统计手段。首先,我们综述了国内
外关于共情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其次,在参阅国内外的共
情量表、专家讨论、学生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共情问卷,经过探索性和验证
性因素分析,形成了《小学生共情量表》和《大学生共情量表》;最后,我们用
编制好的量表对小学生四、五、六年级和大学四个年级进行施测,用结构方程
模型考察了教养方式(情感温暖、拒绝否认)、依恋(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
伴依恋)和共情分维度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编制了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的共情测量工具—《小学
生共情量表》和《大学生共情量表》。
2. 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可以显著地预测共情,其中,同伴依恋的中介效应
显著,即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同伴依恋进而影响个体的共情。
3. 父亲对个体共情过程中认知的预测力较强,而母亲对个体共情过程中的
情感共享、自我独立性的预测作用比较显著。
4. 共情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共情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5. 儿童和成人的共情表现为:①两个群体的共情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4
并且模式类似,但大学生的性别差异比小学生更明显;②教养方式对儿童共情
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同伴依恋是中介变量)均显著,而成人的教养方式主
要通过同伴依恋的间接效应对共情产生影响。
关键词:共情;小学生;大学生;教养方式;依恋
5
Abstract
Empat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psychology which is a bridge
between one’s perspectives or feeling and the other’s, which can make persons freed
from egocentrism and tend to be real selflessness and then behavior objectively as a
honourable human being. Previous researchers have done plenty of studies about
empathy in the viewpoint of praxiology, but researchers who have done plenty of
researches about neural basis of empathy in viewpoint of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give us enlightenment about the essence of empathy.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empathy. Furthermore, the plasticity of empathy is very
strong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ough it is partly genetic. So,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mpathy is v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