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中 文 摘 要
李健吾是现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 “多面手”,涉猎小说、散文、戏剧、诗歌、
批评、翻译、法国文学研究等诸多领域,且成就斐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
批评观的阐释,很少关注其批评的具体发展过程,同时研究者对于其批评的原始
资料不够重视,导致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时有发生,因而一些基础性的资料整理工
作势在必行。
本文试图清理李健吾的整个文学批评历程,分为五个大的阶段来考察。第一
阶段从1927 年到1934 年,李健吾初步展露其批评的锋芒。第二阶段从1935 年
到1936 年,李健吾贡献出其批评的第一束奇葩—— 《咀华集》,这一时期李健吾
基本上活跃在 “京派”文人圈子中,因而一般被视为 “京派”批评的首席代表,
从 《福楼拜评传》和 《咀华集》的对照阅读中亦可以看出李健吾基本上持有“京
派”文学观,比如说强调文学的自觉与审美性,强调作品的 “和谐”与作家情感
的“节制”。在与被批评者的交往辩驳中,李健吾逐步完善了其 “批评观”,既显
示了批评的 “自觉”与 “尊严”,同时又为后辈批评家树立了典范的批评精神。
第三阶段从1937 年到1942 年,李健吾紧接着捧出第二束奇葩——《咀华二集》,
与 《咀华集》相比,《咀华二集》在篇幅、文体、文字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而最大的变化当属评论对象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文学观的延续与发展,评论对象由
前一时期的“京派”青年作家转向左翼文学青年,批评视点除继续保留对“和谐”
与 “节制”的要求外,进一步注意到 “时代”和 “力”的因素,从这一充满矛盾
与困惑的选择中不难窥见出一种合乎“时代”色彩的思维逻辑。第四阶段从1945
年至 1948 年,上海 “孤岛”沦陷后李健吾基本停止了文学批评的写作,直到抗
战胜利后,才写出几篇 《咀华记余》,它们并未成书,在1946 年主持大型文艺期
刊《文艺复兴》后,李健吾终于也迎来了其批评的“复兴”,在1947 年出版了《咀
华二集》的增订本,这一时期其批评基本上延续了 《咀华二集》的氛围,通过他
探讨诗歌的几篇文章不难看出这一点,这中间潜伏着某种危险,同时也预示了此
后 “咀华”的消逝。第五阶段从1949 年到1982 年,解放后由于政治、时代以及
自身的原因,李健吾由“中心批评家”退居边缘,遂放弃了“咀华”文字的写作,
这无疑是一个悲剧。直到文革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之后,李健吾才又重新提笔,
试图写出 “咀华新篇”。由于长期的搁置以及年龄、心态的关系,从仅有的三两
篇来看,虽不乏昔日“咀华”的风采,但更多的是对于时代人生的感触,少了些
艺术的感悟。
1982 年 11 月24 日,随着李健吾的病逝,这趟 “咀华”之旅也不得不画上
一个句号,抑或惊叹号。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包括其曾经的辉煌与骄傲,也包括
曾经的失败与不足,都将成为后辈批评家永远缅怀的财富。
关键词:咀华 李健吾 文学批评 批评历程
ABSTRACT
Li Jianwu is an unusual generalist in literary world of modern China. He has
achieved great accomplishment in many fields, involving novel, essay, drama, poetry,
criticism, translation, Frenc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o on. The current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 criticism view, but gives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detailed developing process. Besides, the researcher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on the original material they criticized, which often leads to the general mistakes.
Under such a situ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take some essential 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