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以“侘茶乐境”与“孔颜乐处”为中心.pdfVIP

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以“侘茶乐境”与“孔颜乐处”为中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 — — 以 “佗茶乐境”与 “孔颜乐处”为中心 张建立 内容提要:“诧茶乐境”与 “孔颜乐处”,分别是 日本人和中国人所推崇 的快乐形式之一,它体现了日本人与中国人感情模式的一些典型的文化特征。 “佗茶乐境”与 “孔颜乐处”有着很多共性,特别是彼此所追求的境界 以及 体悟该境界的程序都有着很多共通之处。但 “佬茶乐境”遵从的规则是 “和 敬清寂”, “孔颜乐处”遵从的规则是 “孝悌忠信”,彼此间又有着很大的区 别。以 “缘人”和 “伦人”为特征的中日两国国民的基本人际状态,是造成 二者所遵从规则不同的主要原因。 关 键 词:感情模式 佑茶乐境 孔颜乐处 缘人 伦人 感情模式是国民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明治维新以来,大概是因日本 崇拜欧美倾 向的影响,日本 国民性研究论著大多偏重通过与西方人的比 较,来凸显 日本人的国民性。诸如 “耻感文化论”、 “纵式社会论”、 “娇宠理论”、 “间人理论”等等,都是这种比较研究所获得的重要成 果。但是,当把 日本放到对其文化影响深远的东亚来考察时,就会发现 所谓的 日本文化特殊性在东亚文化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因而便会油然 生出一种 “泯然众人矣”的感觉。 “耻感文化论”等与其说是 日本文化 的独特之处,莫如说是整个东亚文化的独特之处更为恰当。由此,就会 愈发给人一种 日本人一笔难画、且多少笔都难画得逼真的感觉。究其原 因,恐怕不在于画笔乃至颜料、素材等不够专精,更重要的是因为画者 的取材能力以及技法,也就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欠佳所致。近些年来 ,尚 会鹏通过对美 国华裔文化人类 学家许娘光 的 “心理一社会均衡 ” (DSH)理论的完善而创立的 “缘人”、 “伦人”理论,为我们分析认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 — 107 ...—— 口 日本学刊 2009年第6期 日本国民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①本文即借助这一理论分析 工具,通过对 “佗茶乐境”与 “孔颜乐处”的异同及其成因的梳理, 来分析 Et本人与中国人感情模式的一些文化特征。 在 日本,“佗茶” (wabicya)是 “茶道”的本名。自18世纪后期 开始,虽然 “茶道”一词 日益流行,但茶人们 日常爱用的还是 “佗茶” 或 “佗茶之汤”这一称呼。笔者之所 以不用 “茶道乐境 ”而拘泥于 “佗茶乐境”这种提法,原因就在于不愿意丢失 “佬”这个透析 日本文 化的重要符号。 “伟”,汉语发音为 “cha”,日语发音为 “wabi”,它在 汉语和 日语中的内涵是不同的。为了便于分析 “佬茶乐境”与 “孑L颜 乐处”的异同及其成因,下面首先就 “佗”意的变迁做一梳理。 (一)汉语 中 “佗”意的变迁 “佗”字初见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 《九章》,而且都是 与 “傺”一起合用,表达失意、愁苦、哀怨之情之态。 如所周知,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常与怀 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政治。但是,由于 屈原性格耿直,再加上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并多 次遭到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九 章》中的 “惜诵”篇表达的就是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心情 ; “涉江”篇是 自叙放逐江南的行迹 ,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黑暗混浊 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 “哀郢”篇抒写了诗人对 国破家亡的哀思及对人 民 苦难的同情。 “佗傺 ”一词就集中出现在这三篇中。 其中,在 “惜诵”篇中出现了两次:“心郁邑余佗傺兮,又莫察余之 中情。申佗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1屯巾扛”;在 “涉江”篇中出现了一次: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赢行。忠不 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 ① 参见尚会鹏:《“缘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 《日本学刊》2006年第3期;《论 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 《日本学刊》2007年第2期。 一 108 — 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

文档评论(0)

8号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