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第27卷)2011年第2期 JournalofYuxiNormalUniversityVo1.27No.2Feb.2011
·历史文化研究 ●
民族概念的中国化 内涵
何 博
(云南财经大学 马列部,云南 昆明650221)
[关键词]民族;民族理论;中国化
[摘 要]在中国古代,“民”和 “族”已经普遍使用,并已确立了族类划分的主要标准。合成词
“民族”概念是个舶来品,其含义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前苏联民族理论的影响。只有在深刻领
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的基础上,在 “因地制
宜”和 “与时俱进”两个维度中,才能更好地把握 “民族”概念的中国化 内涵。
[作者简介]何 博,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民族认同问题研究。 .
[中图分类号]C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06(2011)02-0047-04
一 、 中国古代 “民”“族 ”的使用 以及族类划分标准的确立
我国历史文献中“民”、“族”甚至 “民族”的字样并不少见。 《礼记 ·王制》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
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日:“族,矢锋也,众矢之所集。又聚也。”《左传 ·僖公十
年》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异族”。 《左传 ·成公四年》有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
郑玄注释 《礼记 ·祭法》:“大夫不得特立社,与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等等。由此观之,中国古代
对于族类区分的意识产生较早,但对于不同的族类,习惯于用 “民”或 “族”单独表示,虽然也有 “民”“族”
连用现象,但不具备 “人们共同体”的特殊内涵。
《左传 ·襄公十四年》姜戎酋长驹支说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吕氏春秋
· 为欲》也说:“蛮夷反舌、殊俗、异习之国,其衣服冠带,宫室居住,舟车器械,声色滋味皆异,其为欲一
也。”看来,我国古代很早就确立族类划分标准,其从地缘到语言,从风俗文化到经济类型,周密而详尽。
族类划分标准的成熟,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已形成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其他非华夏各族也已
经具备了由部落向民族过渡的基本特征”。①
后来,文化逐渐超越其他因素而成为族类划分的首要标准。例如,对于中国古代的 “华夷之辨”,韩愈
在 《原道》中说:“孔子之作 《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唐宣宗大中年间
进士陈黯撰 《华心》一文也说:“夫华夷者,辨乎在心。辨心查其趣向。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
①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1_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337
47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而心夷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族类划分标准的这一特征有利
于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是汉民族形成今天在人数上超大规模的重要原因。
二、“民族”概念的舶来及其内涵演变
关于 “民族”概念的舶来问题,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指将 “民”“族”两词连用,组成一合
成词,特指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用法习惯的舶来;二是指对外来的民族概念内涵的借用。
对于中文 “民族”一词使用习惯的渊源,一种说法是:1903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者梁启超把瑞士一
德国的政治理论家、法学家J·K ·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以后,民族一词便在中国普遍使用
起来,其含义常与种族或国家概念相混淆,这与西欧的民族概念的影响有关。① 另一种说法认为,由于近
代许多欧洲文献引入中国,往往通过El译本作为中介,“民族”这个中文词汇,似乎来 自于 日文。②如 1896
年 《时务报》上刊登的 《土耳其论》一文中使用了 “民族”一词,而该文译 自《东京 日报》。日本人在将欧洲
文字译成 日文时也难免会受到 日本历史上对本国各个族群称谓的影响。
1898年,严复出版了 《天演论》,对赫胥黎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观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该书中
揉和了大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