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报道智慧:视角与思想.pdfVIP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报道智慧:视角与思想.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报道智慧● 视角与思想 0苏宁峰[厦门一中,福建 厦门 361009] 摘 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配套的 教《师用书》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解读多有失误与悖谬。除了解读 者的文化立场与解读策略的失误外,忽视其创作年代以及新闻特性也是重要原因。1958年关于奥斯维辛的报道是需 要高度的新闻智慧的。在1955年德国哲学家狄奥多 ·阿多诺将它哲学化为 “奥斯维辛之后”的命题后,它就越出了单 纯的历史事件和公共事件的边界,而变身为当代最具时代思想气质的文化符号之一。罗森伯格的新闻智慧主要体现 在 ,寻找极具创造力的价值视角和观察视角来表现 奥“斯维辛之后”的时代思想:描绘 地“狱图景 ”,诱发 苦“难记忆 ”, 产生 “无辜受罪”的意识 ,从而引导每一位参观者进行自觉的忏悔与深刻的反省 。 关键词:新闻智慧 新闻视角 时代思想 众所周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 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伯格撰写于 1958年的新闻名作,获得 了1960年普利策国际新闻奖。其颁奖辞中说它是 “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影响深巨。人教社将其编入2004年版的 高中一年级必修课本的 “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深具慧眼。然而,与其配套的 《语文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 称 《教学用书》)中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解读却言不及义,不得其妙,令人难窥堂奥。读之有如隔靴搔痒,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 教《学用书》中提供的教学参考包括两篇:“整体把握”栏 目中解读一篇和 “有关资料”栏 目中黎信的 《既报道事 实,又抒发情感》一篇。其余参考则还包括 “问题探究”栏 目中的第4、5两道题。我以为,问题较多的正是出自于直 接指导教学之用的 “整体把握”和 “问题探究”两个栏 目。它们直接就是编者解读立场与解读策略的反映。而正是在 这两个根本要点上,编者的解读让人看出了简陋与粗疏。 编者的解读语汇显示了他的立场:以习惯性的中国政治文化的逻辑来推演与判断此文的价值主题。他对于这 篇文章的主题判断可概括为 “热爱和平,珍视生命;反对战争,反对罪恶”。这种 “政治正确”的套话里偶尔还显露出 了些微的意识形态的痕迹,比如,在评论文章开篇的布热金卡的灿烂阳光时,编者说:“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 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他所采用的解读策略是 以中国传 统的文章学来逐段解析,其评析风格总体上是经验式、印象性,甚至是随意性的。比如,编者在分析关键句 “在奥斯 维辛,没有可以祷告的地方”时,他说:“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 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 忏悔 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这种解 释可称无厘头解构,不仅无趣可见,其中以中国式的世俗宗教观来强解西方世界的宗教观,无知亦可见。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恐怕还是得追溯到解读者的文化立场与解读策略。我们首先必须明确还原它的文化身份 与文化立场,我们还必须认真地检视其创作年代及新闻特性,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召唤出这篇文章背后深厚的哲 学、宗教和文艺理论的背景,这样,我们或许才有尽可能多地品读出其中真正意味的可能。 报道的主体部分内容是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其核心语句是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为祷告的地方”。这句 话沉穆庄毅,有如死亡纪念碑巨大的追问,其深长的投影横跨在生者与死者、罪性与超越、苦难与拯救、历史与永 恒的巨大沟壑之间,等待着我们思想甚至灵魂做艰巨的文化与心灵穿越。 解读这核心语句的关键在于作者写作的 1958年。1945年之后的奥斯维辛,在经历了最初的惊悚和震怖之后, 在经历了纽伦堡大审判后,其意义已跨越了特定的公共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边界,进人了西方哲学与宗教研究的视 域,日渐符号化 ,德国哲学家狄奥多 ·阿多诺 (TheodorWiesengrundAdorno)在 1955年将它提炼为一个哲学命题: “奥斯维辛之后”。对于世界而言,这个命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宣判:它充满了否定、怀疑甚至绝望 /名作欣赏MASTERPIEC

文档评论(0)

无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