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心雕龙》之基本美学精神.pdfVIP

“和”——《文心雕龙》之基本美学精神.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典文 “和 《文心雕龙》之基本美学精神 李晓彤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24) 摘要 :“和”是一个意义广泛 的重要美学范畴。魏晋南北朝的 方法 ,来营造 “中和”之美。 《周易》所阐发的这些原则和方法 ,对 刘勰在主要继承儒、道 、佛及玄学等各家的 “中和”美学思想也进 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辩证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心雕龙》的 “中 行 了或多或少的吸收借鉴 ,成为审美范畴 “和”的集大成者之一 。 和”方法论就直接受益于此。 在其创作文论 巨著 《文心雕龙》时,尚 和‘‘”的思想也不 自觉地贯 儒家 的以上 “中和”美学思想对刘勰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然 穿始终。具体表现在 “惟务折衷 ”、“兼解以俱通”的方法论、文质 而正如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文《 tb雕龙》全书表现的主要是儒 论、风骨论、音乐美学观和总体的和谐文论观上。 家思想,但齐梁时代儒 、佛、道三家融合并存,刘勰也多少会受到 关键词 :“和 ”;“中和”;《文心雕龙》 佛、道以及玄学思想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I206.1 文献标识码 :A 2)佛 、道与魏晋玄学 文章编号 :1673—2111(2011)08-0161-02 魏晋南北朝佛学盛行,刘勰又长期生活在寺庙 。大量接触佛 经 ,对佛教文化耳濡 目染 。特别是佛教因明学包含朴素辩证法和 “和”是中国古代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春秋战国以来, 逻辑学,都影响了刘勰。 《文心雕龙》文体论思维方式的全面性、 儒、道两家从各 自的角度进行阐发 ,互相融补 ,奠定了审美范畴 辩证性以及褒贬共容的态度,多得益于此。 “和”的理论基础。到了魏晋南北朝,呈现出互相融汇的状态 ,而 刘勰在论文学中多处提到老、庄 ,并在 《定势》《隐秀》中大力 刘勰便是其 中的集大成者之一。 《文心雕龙》作为 “体大虑周”的 推崇 “自然之势”、“自然之趣 ”、“自然之妙”,表明其文艺思想 中 文学理论著作,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虽然刘勰没有在专门篇 也吸取了道家文化 的精髓 。《庄子 ·天道》篇指出:“夫明白于天地 章论述 “和”这一范畴概念 ,但综观 《文心雕龙》全书,不难发现, 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所以均调天下 ,与人和者 无论是对各时代具体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品评 ,还是在提 出指导 也 。”将天地之和作为人和、心和 的最高指归,这是道家之 “和 ”不 文章写作的原则方法时,“和”的审美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同于儒家之 “和”的地方。老子说 :“万物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老子 ·四十二章》)这个 “和”是综合阴阳、超越具体矛盾 l“和”之精神的集大成 的,追求的是-re无差别境界的 “大和”之境 。作为中国古典审美 1)儒家 的 “中和”观 范畴,“和”的虚静 、冲和等内在意蕴,主要源 自道家 的和谐论 。 刘勰在 《文心雕龙 ·序志》中曾说 :“予生七龄……尝夜梦执 到了魏晋南北朝 ,“和”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在魏晋玄 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可见他对孔子的仰慕和对儒学的 学体系中,主体只有 “静专动直 ,不失大和”,即持一种虚静无为 热衷 。孔子提倡 中庸哲学,体现在他的审美观念 中便是 “以和为 的心态才能进入一种游于万物之中的精神境界。玄学为实现 “大 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 ,日:思无 和”,还提倡 “崇本息末”、“执一驭万”的方法,力求使事物处于 邪 。”孔子也用 “中和”的方法论探讨文质关系,提 出了文质相扶 、 “繁而不乱,众而不惑”的和谐有序之中。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