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男女诗人“闲愁”产生的情感差异.pdfVIP

浅析中国古代男女诗人“闲愁”产生的情感差异.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年第 6期 (第 l4卷 总第 66期) J0lⅡl词ofInnertvlm~ia/kgrkulmral1hi ty(SocialSSmceEditi~ Nn 6 2012(7o1.14 Sum No.66) 浅析中国古代男女诗人“闲愁产生的情感差异 ● 李 慧,周晓琳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闲愁”诗词是盛世文化氛围中富足阶层男女诗人的浅战低唱,是文人因人生缺憾而生成的忧郁感伤的情绪。于 是闲愁被 中国古代有闲阶层男女化为诗歌而反复咏唱,又因性别的差异,男女诗人所产生 的闲愁也有所不同,他们以自 己的方式阐释着各 自的愁绪。 关键词:闲愁;文化原因;情感差异 D0I:lO.3969~.issn.1009--4458.2012.06.125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458(2O12)O6一o324—02 一 、 引言 二、中国古代诗词中“闲愁”情感内涵的特征 “闲愁”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受到文 中国古代诗词中“闲愁’’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一定的情感氛 人墨客和才女们的钟情,他们以各自的生活体验来阐释内心不同 围下所产生的。然而 “闲愁”不同与一般的愁苦,哀痛莫名,它是一 的愁绪。那么何谓闲愁?首先我们把两字分开来理解,“闲”字指 种奢侈的情怀,不是谁都可以用的,除了有闲余的时间用来发愁外 “无事;空闲;平常;不打紧;安静;于正事或 自己无关的;空虚[1]等 得有几分才情。其情感内涵特征有,首先、“闲愁”顾名思义,因闲 意思;愁“”指 “忧愁;形容景象惨淡”。[2]因此 “闲愁”则指 “无端无谓 而得愁,有闲才能愁。辛弃疾 丑《奴儿》中所言的 “少年不知愁滋 的忧愁”,[3即闲着没事自寻愁的意思。中国式的 “闲愁”带着古典 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辞强说愁 的无病呻吟之状,又 的审美与诗意,还带着些许中国后花园般的矫情,说她矫情,是因 或略带几分富贵之气;其次、“闲愁”是说不出的烦恼,莫名的烦恼 她掩饰了主体的真情,故作姿态,无病呻吟。最早的 “闲愁”出现在 极多,形容思想空虚,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满怀。如宋代吴淑姬 唐代,那时大唐江山稳固,国泰民安,文化繁荣,人民不再流离失 所,为生计而担忧,相对优越的社会环境,滋生了人们对安逸生活 春《恨》中“应念一点芳心,闲愁知几许”;[9]再次、“闲愁”不只是因 的描写与咏叹。唐宋之后写 “闲愁”的诗词开始兴盛。 “闲”而作,却是因“情多情杂”而无意识产生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 “闲愁”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韩愈的 《题杜工部坟》一诗中“我 的愁,这种愁不知因何而起,因何而愁,正所谓 “情,不知何所起,一 常爱慕如饥渴,不见其面生闲愁”。l4]据 全《唐诗 ·凡例蚧绍,“唐人 往而深”,l1o]一样的莫名其妙,难以解说。文人眼中之物、耳中之 世次,最为冗杂,向来别无善本。全《唐诗》及 《唐音统签))亦多讹谬。 声、身边之事都笼上了一层悲云,这种 “愁”便 自然的带有朦胧性、 应以登第之年为主,其未登第,及虽登第而无考者,以入仕之年为 多义性,带有一种隐约含烁之美,形成了言尽而意无穷的“闲愁”诗 主,处士则以其卒岁为主。若更无卒岁可考,则以其赠答唱和之人 词. 先后附之。其他或同赋体,或同应省试,并以类相从,不必仍初盛 中晚之旧,割裂年代,前后悬殊。”[5而韩愈的这首诗排在第四卷的 三、产生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