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 生理小种, 甲霜灵敏感性及mtDNA 单倍型组成分析.pdfVIP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 生理小种, 甲霜灵敏感性及mtDNA 单倍型组成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科学 2013,464:728-736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04.007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生理小种、甲霜灵敏感性及 mtDNA 单倍 型组成分析 李洪浩 ,彭 化贤 ,席 亚东 ,王晓 黎, 刘波 微 (四川 省农 业科 学院 植物 保护 研究 所/ 农业部 西南 作物 有害 生物 综合 治理 重 点实验 室,成都 610066 ) 摘要 : 【目的 】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 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方法 】 对 2008 ?2011 年采集自四川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 及 mtDNA 单倍型进行分析 。 【结 果】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以 A2 交配型为主, 占测定菌株的 62.5% ,A1 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的发生频率分别为 18.8% 和 18.4% ,A1 交 配 型 菌 株 集 中 在 九 龙 县 和 普 格 县 。192 个菌株中共测定出 55 个 生 理 小 种 , 其 中 生 理 小 种 ..9.10.11 发生 频率最 高,99.48% 的 供试菌株 含有多 个毒力基 因。 甲 霜灵敏 感性测 定发现四 川马 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包含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 63.0% 、22.0% 和 15.0% ,敏感菌株分布于普格 县、 道孚县和九龙县 。 检测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有 Ⅰa 和Ⅱa 两种单倍型 , 分别占测定菌株的 97.4% 和 2.6%,为 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 “新” 群 体, Ⅰa 单倍型马铃薯晚疫病菌广泛分布于四川各马铃薯产区, 其中存在 A1 交 配型 、A2 交配型、 自育型和未知交 配型菌株。 【 结论】四川 马铃薯 晚疫病菌 群体组成日 趋复杂, 亟待发掘 新抗源 和培育水平抗病品种,以及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和利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科学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交配型;生理小种;甲霜灵敏感性;mtDNA 单倍型;致病疫霉 Characteristics of Mating Types, Physiological Races, Metalaxyl Sensitivity and mtDNA Haplotype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Sichuan Province LI Hong-hao, PENG Hua-xian, XI Ya-dong, WANG Xiao-li, LIU Bo-wei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n Crops in Southwes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Chengdu 610066 Abstract: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to control potato late blight through the systematical analysis of population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ethod 】The mating types, metalaxyl sensitivity, physiological races and mtDNA haplotypes of P. infestans isolates collected in Sichuan during 2008 to 2011 were analyzed. 【Result 】Most Pinfestans isolates in Sichuan were A2 mating type with the frequency of 62.5%. The frequency of A1 mating type and self-fertility in the isolates were 18.8% and 18.4%, respectively. The isolates of A1 mating type were only detected in Jiulong and Puge CountiesFifty-five races were identified among 192 isolates and race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