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察举制度与文学.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社会科学 2011年第4期 东晋南朝察举制度与文学 陈海燕 丁红旗 摘 要:随着皇权的恢复与振兴,南朝渐趋加强了秀才、孝廉的察举,这是时势所趋;但相比而言,两 者并非平行发展,察举秀才更受时人的青睐。稽之史籍加以考证,可以看出:(一)人才更多的是以 自身的 文学才华而被举荐;(二)对于策文的评价,东晋南朝不再沿袭两汉以来直言极谏、补察时政的传统,而是极 其重视其中的文采、藻饰。这也即姚察、李谔说的以 “文史取人”、“利禄之路”的真实内涵。这种举荐、衡文 的标准极大地促进 了整个社会热衷文学的风尚;但 因种种原因,它并没有带来文学的真正繁兴.反而让南 朝文学走上了一条在故实、辞藻等技巧上互竞高下的道路。 关键词:东晋 南朝 察举制度 文学繁兴 藻饰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1)o4-_o166__05 作者简介:陈海燕,女,文学博士,《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研究方向:汉魏六朝 文学与文献。 丁红旗,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博士后。研究方向:汉魏六朝唐宋文学与文献。 征之史籍,整个南朝吟咏之盛,确乎毋庸置疑。但这种文学吟咏之风盛极~时的背后原因,却少 人探讨。即便是刘师培先生,在 《中古文学史 ·宋齐梁陈文学概说》中也仅以“在上者之提倡”加以简 单概括,限于体例而未能深究。诚然,“在上者之提倡”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承平之际,君主以文义 市j【尚,或偶尔据此拔擢一些人才,委实对文学的兴盛有直接的促进;但这种作用恐怕多只限于一时一 地,很难普及到整个社会。曹魏时邺下文学集团的繁盛实际上仅限于邺下一地,就很能说明这个问 题。或者说,只有当这种爱尚渗入到现实运行的政治制度中去,比如说选官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且 成为其间一个重要的标准时,这种影响才会被放大,从而具有整体的重大意义,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东晋、南朝的选官制度对文学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对此问题的探究显然不够,有时多限于制度平 面、简略的叙述,对于以何种标准察举人才、衡量策文——这一选官制度的核心,却有意无意地忽略, 或语焉不详,这不免有遗珠之憾。当然,这中间资料比较欠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笔者 不吝鄙陋,以此为发端,尽可能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 宋齐以来,皇权在 日益加强,不会一再容忍大权的旁落,即要求人事权力从士族的掌控中解脱出 来。因此,两汉以来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必要的举措——察举制度势必要渐次重视,这是时势所需。 据 《通典》杜佑按语,曹魏时期,“(毛蚧、崔琰)铨衡人物,选用先尚勤俭。于是天下士人皆砥砺名 节,务从约损”[1] 。选举首先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但东晋初年则发生了转向: 东晋元帝制,扬州岁举二人,诸州各一人。时以天下丧乱,务存慰勉,远方孝、秀,不复策 试.到即除署。既经略粗定,乃诏试经,有才不中举者,免其太守。其后孝、秀莫敢应命,有送 166 至京师 ,皆以疾辞。lJJl 秀、孝的察举都开始重在考核、试经。但杜佑的话不免让人质疑:秀、孝从西汉以来都是并驾分途 的,怎么现在都一概 “策试”、“试经”呢?这牵涉到秀、孝的考核问题。据魏时三府议:“举孝廉,本以 德行,不复限以试经。”华歆则认为:“今听孝廉不 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 ’武帝听从了华 歆的建议而下诏:“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孝廉要试经,但怎样试呢?结合 《抱朴子 ·审举》中“今孝 廉必试经无脱谬”的话来看,当是指试经没有脱漏、错谬 ,合于经书原文,这 自然是考核记诵了。也正 是考核记诵,嘉平年间 (249—254)魏舒被举孝廉后,能 “自课,百 日习一 《经》,因而对策升 第”[3](Pl186)。这种考试,史籍当然没必要记载了,也正因此我们在史籍中找寻不到孝廉试经的具体 内 容了。这种情况,到了梁、陈还基本如此,沈约在天监中 《论选举疏》中就说:“假使秀才对五问可称, 孝廉答一策能过。”_1j(’沈约有意地区别了秀、孝,即秀才是 “对”,孝廉是 “答”,正吻合上面的分析。 这也例证可寻,梁武帝亲策岑之敬时,“敕中书舍人朱异执 《孝经》,唱 《士章》”_4J( (《陈书》卷三十 四 《岑之敬传》),之所以特意让朱异执 《孝经》,就当是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