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说“源流及其内在生命的本原形态分析.pdfVIP

“复性说“源流及其内在生命的本原形态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第24卷) 2008年第7期J our na l of Yuxi Nor mal Uni ver si t y V01 .24 No.7 Ju l .2 008 夸哲学研究夺 “复 性 说 源 流 及 其 内 在 生 命 的 本 原 形 态 分 析 吴天止正采荣 I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云南玉溪6 3100) [ 关键词】本体;复性说;圆融 [ 摘要] 《复性书》 “灭情复性 ”、~隋性不容 ”的思想,是一种活泼泼的 “性 ”的生命境界。从 “复 性说 ”的源流入手,以禅宗的语言对所复之 “性”进行分析发现,可以从 圆融、内在超越 、生命的圆 满几个角度契入这种能让人忘尽凡情的生命的本原形态 。 [ 作者简介] 吴正荣,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 中图分类号] B24 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 06( 2008) 07- 00 1 —0 复性即恢复生命的内在本性,李翱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最真实的生命真相 由于 “情”而被 覆盖 。 “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情皆情所为也 。情既 昏,性斯匿也 。” “凡人”便成不 了 “圣人”,故需复性。很 明显,这一套注解生命真相 的方法是佛教中 “无明”障蔽了 “真如本性 ”而人无法成佛 的思维方式。不过他 又明确地 说,灭尽情欲 是为了成就 “圣人”、 “圣道”,还将这个 “性”的核心概念称为 “诚 ”,这个角度看来, 却又是儒家的知识体系。 《复性书》在吸收了佛学对生命本体佛性的研究以后, “圣人之性 ”和 “佛性 ”到 底还有几分差异,实在值得我们思索。并且这种 “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真相,为何竞让往古来今的贤士 能人乐此不疲? 以下将 由复性说的源流而始对 “性”的内核略加解读 。 一、复性说的源流 对复性说的影响,儒道释 皆有其重要作用,基于儒学 自身的心性体系和佛学本体论方法论最为直接, 是以不复言及道家思想对复性说所提供的滋养元素。 【一) 儒学自身的探索 儒家的圣贤在很早 以前就对人的本性有了解释 。孔子说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固定了某种先验的意 义 ,对性分 出了 “品”。又说 , “朝闻道,夕死可也 。”设定了一种最理想化 的人格境界和生命状态 。至于孟 子 ,这种先天存在的境界就更加明晰了。他认为人皆有 “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 心, “四德”,即仁义礼智。并且,人具有 良知 良能,不用学习,先天 自足,。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 良能也 ,所 不虑而知者 ,其 良知也。”( 《孟子 ·尽心上》) 于是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 已矣”( 《孟子 ·告子上》)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只需 “反求诸 己而 已矣 ”,这样 ,那失去 了的 “心 ”便可找回来,人的本性也就得以恢复 。这是最早较 明确 的 “复性”,当然,此 时的 “性 ”尚非李翱之 “性”。 . 在对 “性 ”的探究上,苟子、扬雄 同样也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苟子认为人性恶 :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 也”。他 的理 由是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饥 ,见长而不敢先食 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 ,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 ,弟之代乎兄;此 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 《苟子 ·性恶》) 苟子也谈到, “性 ”其实是 一种原始材料 ,是 “本始材朴也 ”,他终究将 “性 ”偏 向等 同于人身体之本能,与道德礼法相对 ,所 以是恶。 扬雄调和孟苟 的人性论,认为人性善恶相混, “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意 即在性中本有善恶因素,看来并未将性独立在善恶之外而等同于善恶,那么,性并不能对善恶有所制约或 规定,而反是善恶来决定性的品质 了。相对而言,韩愈的性三 品说显得更为精致 ,他综合 了前人的人性论, 提 出人性分上 中下三 品,上品的人性是善的,中品可善可恶 ,下品一恶到底 。李翱则认为一切人 皆可复性, 人 的本性是相 同的: “桀纣之性 ,犹尧舜

文档评论(0)

在水一方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