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的诗歌观——从苏黄到江西派.pdfVIP

宋代士大夫的诗歌观——从苏黄到江西派.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宋代士大夫的诗歌观 ——从苏黄到江西派 [日]早稻田大学内山精也 一、导 言 在北宋中后期发生的如下文化现象,即使对悠久的中国史来说也是令 人瞩目的:身为中央的显官,同时又是第一流的学者,又是领袖文坛的作家, 此种“官一学一文”三位一体型的知识人连续地出现。范仲淹(989— 101)、苏辙(1039—1112)等就是其代表。他们大多是从第四 苏轼(1037一l 么,为什么这一个时期里集中地产生了多位这样的士大夫呢?原因当然可 以举出不少,但笔者认为,就最为根本、最具必然性的一点来说,乃是由于科 举制度的改革和录取名额的扩大,令科举开始被认作官僚机构的最为重要 的基础而发生作用。① 以上六位,都是在虚岁19(苏辙)至28岁(欧阳修)之间,因进士及第而 走上仕途的俊秀。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全都拥有幸福的青少年时代。 比如说,范仲淹、欧阳修二人在幼年就失去了父亲(范二岁、欧四岁),因此 不得不依靠亲族的庇护,在简朴的生活中度过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也在应 举的两年前(19岁)痛遭父丧,在进士及第的同时,不得不独自负担起一家 ①有关科举方面的内容.主要参考了以下五种书: (1)荒木敏一:《宋代科举制度研究》,同朋舍1969年版。 (2)侯绍文:《唐宋考试制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3)村上哲见:《科举的故事》,讲谈社现代新书1980年版。 (4)贾志扬:《宋代科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5)王炳照、徐勇主编:《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另外,拙稿《王安石(明妃曲)考(下)》(宋代诗文研究会《橄榄》第5辑,1995年5月)中已论及 相关内容,请一同参考。 .226· 的生计。剩下来无论是司马光还是苏轼、苏辙兄弟,都不是出自特别富裕的 门第。要是在唐以前的贵族社会,他们恐怕无一不被视为寒门出身,连参与 国政的机会都难以得到吧。然而事实上,他们都升上了宰相(王安石、司马 光)、执政(范仲淹、欧阳修、苏辙)、尚书(苏轼)等枢要的地位,不但左右朝政, 还在文化界担当了中心的角色。他们之所以官运亨通,直接肇因于官僚社会 整体的变化——门阀贵族或军阀之类被消灭,在绝对君主专制下,高度中央 集权化的官僚机构得以确立,保证了科举出身者的升官之道。但不用说,全 部这一切的前提在于科举,正是科举把走上官途的门户向他们这些寒门均等 地开放,再加上“糊名法”和“誊录法”的制定,排除了血缘、地缘等种种情面因 素的介入,确立了以实力为本位的考试制度。可以说,这才从制度上为他们 这些社会的中间阶层提供了参与中央政治之可能。 宋代初期的科举,仍沿袭唐五代的旧制,在进士科之外还设有明经等诸 科,但自第三代真宗皇帝的时候起,就呈现出重视进士科的显著倾向,到仁 宗的时代,它便成为决定性的科目了。而且,从第六代神宗至第七代哲宗之 间,进士科之外的诸科还被完全废止,从制度上也实现了向进士科一途的 集中。 在太祖、太宗两朝,登上宰相、执政之位的官僚计40名,其中进士及第者 30名,相当于75%。真宗、仁宗两朝,85名宰执中有74名进士,比例升至 87%。接下来英宗、神宗、哲宗三朝,60名宰执中有56名进士,实际上超过了 九成的比例。①对于向进士科一途集中的如此情形,司马光曾有如下记述: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② 正如司马光的话所确切传达的那样,在北宋中期以降的官界,进士及第 (特别是甲科及第)被视为保证官运亨通的唯一捷径。从而,在这样向进士 科一途集中的同时,官僚以及官僚预备队和知识基础或认识形态也受到极 大的影响,促进了这些方面的等质化、平均化。 也就是说,无论是作为青史留名的大牌政治家,还是作为具有独创性的 学者,抑或以诗人、文章家驰名后世的人物,在他们起家之前的平均十数年 ① 参考周藤吉之、中鸣敏:《中国历史·五代·宋》(讲谈社1974年lO月)第83页“进士科出身 官僚一览”表。 ②《四部丛刊》本《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o《贡院乞逐路取人状》。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传家集》收在卷三二,附题下注:“治平元年上。”治平元年是第五代英宗皇帝的第一年,即西历 1064年。

文档评论(0)

higu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