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巩、苏轼、苏辙同题作品
《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高下比较
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
为参详官,又称小试官。正月初七日人闱,凡锁院五十日。六人批阅考卷之
余,赋诗遣兴,相与唱和,编为《礼部唱和诗》,得古律歌诗173篇。欧阳修
为了提倡平易流畅、言之有物的文风,乃裁抑文句奇僻的太学体,选拔388
人。①朝廷支持欧阳修,特准礼部奏名进士凡参加殿试者,皆赐及第。闻名
12)、程颢
1080)、家定国(103l一1094)等,号为得人。《续资治通鉴长编》云:
春正月癸未,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先是,进士益相习于
奇僻,钧章棘句,寝失浑淳,修深疾之,遂痛加裁抑,仍严禁挟书者。
及试榜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嚣薄之士,候修晨朝,群聚诋斥之,
至街司逻吏不能止;或为《祭欧阳修文》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
置于法。然文体自是亦少变。⑦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亦云:
嘉祜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
十六人赐同出身。是岁进士与殿试者,始皆不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五,世界书局1961年
版,第5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五,第1页。是年士子刘辉为文怪异,落第,遂痛改文风。后二
年,为修所举,中状元。参见洪本健:《宋文六大家活动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
137页。
·390·
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
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
第二。①
案嘉祜二年是北宋古文运动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欧阳修就文论文,一举而
提拔了曾巩、苏轼、苏辙三人,后来都成了古文大家,除了后继有人之外,甚
至对整体社会及改革文风方面都有普及和深化的教育意义。加上前一年嘉
会于汴京,诗文往还,一见如故,当时北宋的古文名家全部汇聚于欧阳修门
下,后代称之为六大家,允称文坛盛事。30年后即宋哲宗元{;占三年(1088),
庭坚(1045一l105)等参详,晁补之(1053一1110)、廖正一等点检试卷,李公
李庸(106l—1111)落榜。当时文采风流,尤以诗词为胜,倾动天下,号为苏
门。元{;占八年(1093),黄庭坚、秦观(1049—1100)、张耒、晁补之并列史馆,
时人称“苏门四学士”。欧阳修、苏轼先后主持文坛,而欧门、苏门则更是人
才汇聚的地方,千秋百世,尤令人艳羡不已。
嘉{;占二年衡文的试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之作一出即引起欧阳
修的注意,这是他心中第一名的作品,甚至还误以为是门生曾巩所作,为避
嫌而屈居第二。后来苏轼《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选入《古文观止》等书之
中,人所共知,传播亦广。至于苏辙《刑赏忠厚之至论》及曾巩《刑赏论》仅
见录于二家的文集之中,曾巩文甚至更是辑佚之作,不入本集《元丰类稿》
之内。②曾巩、苏辙二文一直以来都未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讨论不多。大底
是文章高下有别,尤其是在苏轼凌厉的锋芒之下,难免就更有点相形失
色了。
案试题《刑赏忠厚之至论》见于《尚书·大禹谟》:
皋陶日: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
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
①苏辙:《栾城后集》卷二二,《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17一1118页。
②辑自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卷一一。参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中华书局
1984年版,第759页。
·39l·
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①
孔安国传云:“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可见命题原出孔传,要求考
生就经典的大旨有所发明,说明怎样从刑赏的施行中表现忠厚之至的仁爱
情怀,申论治国之道。这是一条颇费心思的题目,尤其是题目没有点出经传
中的“疑”字,残缺不全,好像要考生直接探讨刑赏与忠厚的关系,究竟刑赏
与忠厚有什么关系呢?真有点像考IQ的智力测验,难度亦高。不过曾巩、
二苏三文皆出大家手笔,行文简洁,要言不烦,文气畅达,特别醒目,自能引
起试官的注意而获取录了,看来也难不倒他们。这三篇文章虽为临场草就
之作,但平时蓄积既深,试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