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诗境中的“刘遗民”.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遗民诗境中的“刘遗民 曹 虹 (南京大学) 一、问题的提起 明末桐城人方以智后半生以遗民志节著称,其子方中履追随父志, “进退有节,善于以遗民自处”①。在他们存世的作品中,余英时特别拈 出方中履《再到青原》一诗,以证明方以智虽披剃逃禅,“终不失为明末 一遗民,而非仅清初一禅师”。全诗如下: o 0 0 莲殿安别 社前得峰 龙更鼓且 眠觉钟录 自桂移青 写花故原 真老国志 过阁但核 江后将室 香重山藏 谷看水书 感荆养愧 遗树吾荷 民新亲新 0 吣 d 志 》 卷 卜 一 \, ② ①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第157页,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版。 ②同上,第191—192页。 ·184。谁是诗中疏凿手 北宋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所绘“莲社图”①,以流传于世的《(莲 社)十八高贤传》为题材②,此图以山环泉绕中的人物群像栩栩如生而 闻名,又称为“莲社十八贤图”。同时代的李元中作有《莲社图记》一文, 是这样表彰龙眠居士的画艺的:“非十八人者,不足以发伯时之笔;非伯 时者,不足以写十八人之趣。岂非泉石膏肓,烟霞痼疾?其臭味相似, 故形容之工,若同时而共处者也。”⑧本诗的“莲社龙眠自写真”句,强调 了画家处理莲社题材不过是自吐胸臆。方以智与龙眠居士也恰好谊属 同乡。此旬在全诗具有比兴之效,引出次句的“过江香谷感遗民”,即诗 人此刻途经“香谷”而感怀莲社十八贤之一的刘遗民,这也完全是因为 感怀者自有心事。所谓“感遗民”,“遗民”意含双关,既是东晋人物的专 名,又触到了易代之际守节之士的道德身份。因本句透露了方氏父子 以遗民身份自许的心志,涉及对他们一生的主要精神特质的理解,故甚 ①关于莲社得名由来,宋代道诚《释氏要览》综罗了如下释解:“昔晋慧远法 师(唐宣宗谥大觉法师),雁门人,住庐山虎溪东林寺。招贤士刘遗民、宗炳、雷次 宗、张野、张诠、周续之等为会,修西方净业。彼院多植白莲,又弥陀佛国以莲华分 九品次第接人,故称莲社。有云,嘉此社人不为名利淤泥所污,喻如莲华,故名之。 有云,远公有弟子名法要,刻木为十二叶莲华,植于水中,用机关,凡折一叶是一 时,与刻漏无差,俾礼念不失正时,或因此名之。”不过,当年参加念佛立誓的刘遗 民所撰《庐山精舍誓文》中,有“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之句,可证同人念佛 场所确有莲花。参拙作《慧远评传》,第123124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十八高贤传》,又题作《莲社高贤传》。关于这一文献的来源,汤用彤《汉 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一章日:“但今日世俗相传,谓远公与十八高贤立白莲 社,人社者百二十三人,外有不入社者三人。此类传说,各书所载,互有不同,且亦 不知始于何时,然要在中唐以后。通常所据之书,相传为《十八高贤传》,陈舜俞 《庐山记》载其文。……宋志磐《佛祖统记》亦载《十八贤传》,且于末附注日:‘《十 八贤传》始不著作者姓名,疑自昔出于庐山耳。熙宁间嘉禾贤良陈舜俞粗加刊正, 大观初沙门怀悟复为详补。……今历考《庐山集》、《高僧传》及晋宋史,……再为 补治,一事不遗,自兹可为定本矣。’据此,《十八高贤传》乃妄人杂取旧史,采摭无 稽传说而成。至陈舜俞、志磐为之修正,采用旧史,《十八高贤传》中当已加入可靠 之材料。”第26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吴宗慈编撰《庐山志》,下册,第44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遗民诗境中的“刘遗民”·185· 为余英时所重视。 尽管后来者自有衷肠,但前人旧迹的触发也并非毫无意义。那么, 值得考虑的是,对于遗民诗境而言,刘遗民的香谷遗踪具有怎样的感发 潜力呢? 二、刘遗民与“遗民社 上诗中提到的“香谷”,是庐山的一处地名,据近代吴宗慈《庐山 志·山川胜迹·山北第二路》载:“东林寺西北,有谷日香谷。”并引明代 桑乔《庐山纪事》记

文档评论(0)

higu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