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法律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学专业论文.docVIP

论传统法律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学专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传统法律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内容提要 和谐社会建设,已作为十一·五发展纲要之一,被提上了改革日程。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中华法律文化中有关和谐的内容,能给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制度转型提供借鉴。本文将拟从中国古代礼法文化中提取有关和谐的内容,并结合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就转型期法律的传统和现代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对今天的制度构建能有所参照。 关键词 传统礼法文化 和谐社会 制度转型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浩如烟海。从皋陶制律,到清末立宪,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法文化从未间断过,虽然其间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几度沉浮,但是在屈辱与荣耀间徘徊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淡漠中华法文化带给我们的骄傲。纵使中国的法律文化是以刑法为主,但是它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更迭中,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成就。由此形成的中华法系,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亚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法制的现代转型,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勃兴与衰落。因为我们在仰望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空时,总会不经意间探寻到那些曾经洒落的启示和冥想。由此,和谐中国的法制构建,必须学会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 一、和谐意义新探 (一)古意中的和谐 和,有整和、组合、完整之意,蕴涵一种协调安定的秩序期待在里面,我国古代对“和”的追求,不仅代表了东方尤其是亚洲人的审美理念,更传达出我们治国安邦的一种期待。因为“和则立,分则败”的道理,东西方皆知。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五十六节从宴子对齐景公辨析“和”与“同”之别开始,追溯《管子》,并旁及西哲。古希腊哲人亦道此,喻谓音乐之和谐,乃五声七韵之辅济,而非单调同声之专壹。赫拉克利都斯复言,无高下相反之音,则乐之不能和,故同必至不和而谐出于专一。“苏格拉底所谓国家愈统一愈佳,亚里士多德驳之曰:‘苟然,则国家将成为个人,如和谐之敛为独音,节奏约为么拍’。”[1]可见,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先哲的思想认同中都有一种对和谐的追求与理解,也可从中看到和谐理念起源之悠远。 要解答古意中的和谐,首先便想到,为什么在中国这样的国土中,会如此强烈地注重和谐,为何这种情况不是出现在其他洲际或其他民族?当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想到,四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绵延不断。古印度孔雀王朝在泰姬陵的华美中销声匿迹;巴比伦文明随着两和流域的成年干旱逐渐“断流”;古希腊的石头城堡也在日耳曼人的军队中变成废墟。只有中华文明在无数次的起落间延续至今。为什么?如果说中国地大物博,这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缘由;或者说中国人口众多,国库殷实,而这也不能作为根本。所以笔者认为,大汉族自诞生以来,就对一种精神产生信仰与崇拜,以至团结凝聚,直到儒家文化成为正统,农业文明由黄河推向长江又泛及珠三角。而这种精神可能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家国一体观念的重视.集体主义逐步取代个人本位,并衍生出后来对和谐观念的崇尚。而和谐又是对家国本位一体化重视的集中体现。 传统法律文化虽以儒家文化为主并兼及各家学说,但作为主导的儒家文化也崇尚和谐,和谐在儒家思想中早就萌生。和谐代表稳定,象征秩序的既定。在一个农业文明占主导的东方国家里,中华文化把对和谐的理解提升到了最高。中国法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礼法结合,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法律文化,又处处彰显着这种“礼”与法的结合。借用瞿同祖先生的说法,即“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序,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人人遵从礼的规范,天下便达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2]而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正是统治阶级希望达到的和谐——统治的和谐。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际上是借助法律制裁来维持礼治,加强礼治的合法性与强制性。所以有了“人心违于礼义,然后入于刑法”的说法。 行文到此,笔者以为,古意中的和谐,集中体现为一种秩序的和谐,确切地说,是对家国秩序的浓缩。从家来讲,孔子早就有言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涕,谨而言,泛受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从国来讲,人要“讲信修睦”。王阳明讲,“仁者以天地为一体,若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而这种“天地为一体”的观念诠释,便能看出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中就包含了一种由家泛及国,又由国溯及家的“同心圆”思想。所以,礼的正确含义可理解为“异”,与乐之“同”者不同。“‘礼’所容许的,认为对的,也就是法律所容许的,认为对的。礼所不认为对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止的,所制裁的。”[3]能守礼自不犯刑,所以古人常礼与法并称,曰“礼法”、“礼律”。 (二)今人对和谐的理解 和谐,作为一个古已有之的观念,我们今天重新提倡它,自然有现实的国情需要。所以,不论是遥远的过去,还

文档评论(0)

AnDyqa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