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闽源文化基本概念、主要内涵及现实意义.docVIP

浅析闽源文化基本概念、主要内涵及现实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值得下载!

建瓯地情 建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主办 建瓯地情网 2011年1月30日 星期一 第071期 方志视界 浅析闽源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建瓯市方志委 赖少波 一、闽源文化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闽源文化?闽源文化指的是根源和发端于以古建州(今建瓯)为中心的建溪流域、辐射影响全闽及其周边地域的多种文化形态的总称。 二、闽源文化的主要内涵 闽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厚重,文化生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份珍贵遗产。提炼和归纳起来,闽源文化至少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青铜大铙等青铜器为代表的古闽地域文化 1.远古先民创造古闽文化 八闽大地出土的大批文物和有关文献典籍以大量的事实和史料告诉人们:在上古时代,或许不是中原改变了古闽,而可能是古闽影响了中原,颠覆了传统史学观。一些草根学者还概括出“古闽人”的概念、大胆提出闽北的历史开端不是闽越国而是古闽国,推翻了闽越国是福建历史的起源等观点,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关注和反响,让世人重新认识到了神秘的古闽文化。 古闽文化是闽文化之根,古闽国及其灿烂的古闽文化是闽北最具地方特色、最吸引世人眼球的文化亮点,值得我们不遗余力去推介它、展示它。利用好这面独特的根文化旗帜,并以此为纲编织闽北文化的网,将对文化旅游经济跨越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益,对闽北社会及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 2.青铜重器印证古闽中心 1978年,建瓯小桥镇阳泽村出土的,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大铙,重达100多公斤,是迄今为止我国同类器形中最早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同年,该村还相继出土了20余件青铜礼器;十年过后,距阳泽村5华里的梅村又出土了一组青铜甬钟;2009年,罕见的春秋青铜宝剑又于该村紧邻的霞抱村出土。 据专家学者考证,出土于建瓯的这些青铜重器都不是一般的贵族能够僭制享用,而是王权的象征。大量上古青铜重器集中于建瓯,而建瓯市东郊至今仍有古代所遗留的冶铜大村落“铜场”,专家推测建瓯应是上古时期铸冶发达之地,古闽的中心,福建之源! 3.铸钱铸镜昭示非凡地位 今建瓯市第一中心小学及其附近一带原为宋代建州所设丰国监的监址,丰国监为当时全国四大铸钱币基地之一,与饶州永平监、池州永丰监、江州广宁监并称“宋代铸钱四监”。 不仅铸钱有名,建州的铸镜也以铜质精良而享誉全国。建州镜起始于南唐,终止于北宋徽宗年间。建州镜不仅形状多样,而且背面还铸有独特的机制旋纹和相向展翅飞翔的双凤图案,镜上还有手书体铭文,这可能是最早的品牌标识了,这些铜镜及镜上的铭文都充分说明了建州或建宁府铸镜工艺一直后继有人,存在着传承有序的铸镜世家。 (二)以“安宁文化”为代表的地名政区文化 1.“安”“宁”地名源于建安、瓯宁 在中囯各省、市、自治区,县级行政区域将近三千个,但在地名的命名上,福建有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就是在全省的县级行政区域中,带有“安”字与“宁”字的邑名特别多,有16个,接近全省县级行政区域的五分之一,这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是唯一的。 福建各史志中的行政邑名历史可证,这些带“安”字和带“宁”字的地方均同建瓯市旧邑名——建安县、瓯宁县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这些地名均根源、发端于建安县和瓯宁县,即今建瓯市。 2.福建之名源出于福州、建州各取首字 据《闽书卷》、《建宁府志》、《建瓯县志》等文献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改太守为刺史。武德四年(621年),复移州治于建安(今建瓯),领建安(今建瓯)、唐兴(今浦城)、建阳、将乐、绥城(今三明一带)、闽县(今福州一带)等6县。闽疆入唐后,先后设有五个大州,其中最早设立的便是建州,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直到南宋孝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晋升为建宁府,建州在历史上存在了大约500多年(618—1162年)。 1992年由福建省教委编写、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爱我中华,爱我福建》丛书中记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由都督兼领,专管军事,……统辖24县,成为地方最高长官,这是历史上‘福建’名称第一次出现”。而自汉未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始,闽疆的代名词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就叫作“建安郡”。换句话来说,在“福建”出现之前大约四、五百年前,“建安”便是闽疆的代称。 3.会稽郡南部都尉府,统领全闽 据文献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贺齐进兵建安(今建瓯),立都尉府。当时整个福建均属于会稽郡,会稽郡下分东、南二部都尉,闽疆为其南部都尉。而南部都尉的都尉府就设在建安,贺齐为首任会稽郡南部都尉府都尉,统领全闽。会稽郡南部都尉府遗址在今建瓯市人民路北段之都尉(御)坪,现在被开发为御花苑住宅小区。 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之际

文档评论(0)

lingyun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