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槎纪略》与姚莹.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6 中国地方志 2013年第6期 《东槎纪略》与姚莹 程仁桃 提 要: 《东槎纪略》记述姚莹首次在台为官时的经历和见识,展示姚莹治军和为政的思想,体现姚莹对台 湾问题的洞察,集中呈现姚莹的经世思想,是姚莹边疆史地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关键词: 《东槎纪略》 姚莹 经世思想 《东槎纪略》为姚莹作品。姚莹,字石甫,号展和,安徽桐城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 (1785 年),嘉庆十三年 (1808年) 中进士,其后游幕广东;嘉庆二十一年 (1816年)谒选得任福建 平和县知县;嘉庆二十四年 (1819年)调任台湾县,道光元年 (1821年)姚莹因郑源案被弹劾 去职,次年登舟内渡,离开台湾。 《东槎纪略》是姚莹在首次台湾任上及其后数年部分文章的辑 成,内容以台湾事为中心。 《东槎纪略》书前有道光九年 (1829年)吴德旋序及道光十二年 (1832年)姚莹自序。全书共分五卷,卷一有 《平定许杨二逆》等8篇,卷二有 《筹议噶玛兰 定制》1篇,卷三有 《噶玛兰原始》等9篇,卷四有 《台湾班兵议》等6篇,卷五有 《陈周全 之乱》1篇。 姚莹与林则徐、魏源同时代 ,皆为其时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姚莹在为政、为学等方面均有可 书之处,但与后两位相比,研究者对姚莹的关注较少,正如学者感叹 “若姚莹其人,事功学术 均有可纪,而近代史学著述 中颇少涉及 ,殊感憾然”①。近来对于姚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 是姚莹抗英保台的事功,二是作为姚莹边疆史地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康辎纪行》。诚然,这两 项是姚莹令人瞩 目的成就,但放在姚莹的整个人生来说,都只是片段。另外,从时间上来说,这 两件事发生在姚莹的中晚年,抗英保台是姚莹年过半百第二次赴台,就任台湾道时所取得的事 功,而姚莹撰写 《康辅纪行》时已是天命之年。可见,要想全面了解姚莹,还需要对他进行更 深入的研究。 《东槎纪略》是姚莹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而且恰好是世人所称许的姚莹两大成就 的结合,它是一部以台湾为中心的著作,记述姚莹在台湾的所见、所闻、所感及离开台湾后总结 经验的所想;它也是一部姚莹边疆史地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学者指出: “《东槎纪略》在研究 边疆史地方面的成就超过了 《识小录》。它是研究台湾史地的早期著作之一,至今仍有不可忽视 的参考价值 。”② 抗英保台需要军政的合力作用,但首要的是军事, 《东槎纪略》中论兵事的部分 “切实详 备,凿凿可见之施行”③,体现姚莹对台湾兵事的思考和洞察。 第一,姚莹对于台湾重要战略地位有深刻的认识 。台湾是东南重镇,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 ① 来新夏 :《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 《津图学刊》1995年第2期。 ② 陈进忠:《姚莹和他的历史地理著作》,《文史杂志》1989年第1期。 ③ 姚莹:《东槎纪略 ·吴序》。 《东槎纪略》与姚莹 57 “台湾一镇,水陆十六营,弁兵一万四千有奇,天下重镇也”①,正是因为有台湾的屏障作用, 所以保得 了东南沿海的安稳,“(台湾)为东南沿海数十郡外藩,日本荷兰无敢伺者,台湾之功 也”②。基于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姚莹本着采其要略以备后来者借鉴的目的,在 《东槎纪 略》 中收入多篇与台湾防务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只是实录相关的公文往来,记录事情原 委 ,目的是 “今载兵册于后,以见台营大略,俾考营制者有所稽焉”⑧,或 “今存其说于此,以 待来者”④,如 《改设台北营制》 《改配台北班兵》 《筹给艋胛营兵米》 《议建鹿耳门炮台》等。 第二,姚莹对如何治军,尤其是如何治台湾之军有 自己独到的看法。首先,台湾班兵不可 改。当时有观点认为,由岛外运兵至台湾费时、费力、费钱 ,不如招募台湾本地之人,以台人守 台。姚莹对此极力反对 ,认为用兵虽然是为了防外侮 ,但首先要防内讧,若用本地之人, “设有 不虞,彼先勾接,将帅无所把握” 。兵士必须以劳苦为先,有涉险的经验,才能练成劲旅,练 就胆气,而越洋运兵对此大有裨益 。而所谓 “节糜费”之说,是 “贪节省之虚名,而误百年之 大计” 。其次,驭兵之道在于 “简、严”。 “简者,不为苛细,责大端而已。严者,非为苛酷, 信赏罚而已”④,治台湾之军尤应如此。当时,台湾兵士多来 自漳、泉,素以好斗闻名,有论者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