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和免耕对水稻土微形态特征与影响.docVIP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水稻土微形态特征与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水稻土微形态特征的影响 朱钟麟1,舒丽1,2,刘定辉1,陈尚洪1 1. 四川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四川 成都610066; 2.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四川 雅安 625014在四川盆地的平原区和丘陵区,通过4年8作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免耕和翻耕两种方式对土壤的微形态特征的影响,这对了解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演化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分别采制各处理的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原状土样,制取土壤薄片,进行土壤微形态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试验区秸秆还田翻耕与免耕处理后,在土壤基本组成成分、形成物、土壤粗粒质和细粒质、土壤垒结及微结构等微形态特征方面均有一定的特点和明显变化。从这些土壤微形态特征得知,秸秆还田形成了良好的微结构趋势,促进了有机质腐殖化,能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 秸秆还田免耕土壤微形态水稻土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0-0682-06 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养分,是改善土壤结构的最佳途径,对耕地肥力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1],秸秆还田技术对土壤微形态特征的影响研究意义重大。土壤微形态学主要是应用显微镜技术研究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和微粒组成[2],土壤微结构的综合微形态研究,涉及到土地利用,结构保持及土地退化和恢复等问题。Miedemu(1994)等人提出土壤微结构的综合微形态研究的图式[3],并强调指出深入地进行综合土壤微形态研究,对全面了解土壤的生态功能与土地持续利用是极其重要的[4]。Nagarajarao和Jayasree研究不同管理和耕作条件下土壤微结构的特征[5]。然而,在我国秸秆还田及其耕作措施对土壤微形态特征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本试验在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区和丘陵区,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水稻土探讨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对土壤粗骨颗粒、细粒物质、孔隙、结构体、有机质和土壤形成物等微形态的影响,为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 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于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区。成都平原(简称平原)位于温江区的成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内,年平均气温16.3 ℃, 年降雨量1135 mm。试验地为岷江灰色冲积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壤土。川中丘陵(简称丘陵)位于简阳市东溪镇万古村,年平均气温17.1 ℃,年降雨量为883 mm。试验地为第四纪更新统冰河沉积物发育而成的老冲积黄壤,土壤粘重。供试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表1 供试耕层土样基本理化性质Table 1 Basal nutrient status at different trial place of sample soils 试验区 pH 有机质(g/kg) 全氮(g/kg) 全磷(g/kg) 碱解氮(mg/kg) 平原区 5.31 27.70 1.80 0.98 196.12 丘陵区 6.67 19.68 1.21 0.60 110.73 试验于2003年5月种植水稻开始,两个试验区的设计一致:种植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一年两熟制。试验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①秸秆全量还田,翻耕;②秸秆全量还田,免耕;③对照,秸秆不还田,翻耕。小区随机排列,面积成都平原5×6=30 m2,川中丘陵7×7=49 m2。经4年8季农作,2007年4月小麦收前,取土样分析,各处理均取两层,分别为0~10 cm,10~20 cm。作物秸秆还田量均为当季全量,即稻草7500 kg·hm-2,小麦/油菜秸秆5250/3000 kg·hm-2。 在野外按诊断层分层以容重环获取各处理原状土样,用作化验分析的样品。原状样品风干后,根据样品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以下制片方法[6]:E44 环氧树脂灌胶—三乙醇胺低温固化—502胶粘片法。制成厚度0.03 mm 的标准薄片,以偏光显微镜鉴定土壤微形态结构,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研究并摄影。以带方格网的目镜,采用数点法分别测定两层土壤的纵切面与横切面微形态特征。根据该试验的研究特点及需求,综合分析了各处理对土壤基本成分、粗粒质、细粒质、土壤形成物、土壤微结构等5个常用的土壤微形态学基本特征的影响,鉴定系统主要采用ISSS推荐系统[7]。 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土壤空隙及土壤微团聚体等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见参考文献[8]。 本文结合实验研究目的和内容,探讨秸秆还田与耕作处理对土壤微形态特征的影响,对土壤的基本无机∕有机成分、形成物、粗粒质、细粒质、土壤垒结和微结构等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由于秸秆还田有培肥改土的作用,各处理的土壤微形态特征存在较明显的变化。 表2 秸秆还田各处理的土壤基本成分及形成物分析鉴定Table 2 The appraisal of soil ba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