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78·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 第3期
从 法 国 档 案 审 视 -;Jt~g国家 认 同 的 重 建
— — 以 “苏报案”交涉为例
庄和灏①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阳 550025)
摘 要 :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遭遇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场国家
信任危机。为了重塑其政治权威,清政府采取了比以往更为积极的举措,围绕 “苏报
案”与列强的 “争锋相对”正是这一心态的典型体现 。本文通过对法国外交部馆藏
《1903—1904年 “苏报事件”》档案的解读,借助跨文化视角实现对 “苏报案”的历史
重构,以期对清政府希图通过融入当时国际体 系以重建国家认 同这一设想的审视 ,从
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国家独立是重建国家认同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法国 档案 清末 国家认同 苏报案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家认同这一概念源 自心理学的 “认同”一词②,其定义的外延不仅包含了一国与他国如何交往以及
本国国际地位的认知,同时也涉及了本国国民、文化、传统以及政府对于现存社会体制 、政治制度的自
我评价等 内容④。由此可见,如果上述这些方面出现了问题 ,那么国家势必将面I}缶认同的危机 ,其最直接
的后果无疑将开启新一轮的 “改朝换代”。自1895年以后,因为前所未有的巨额赔款以及无以复加的民族
屈辱感等多重叠加,即便以往一直固步 自封的清末中央政府也开始如坐针毡,尽管 “清帝国的疆域依然保
留”,但 “当时中国国力的虚弱已经到了令人难 以置信的地步。”… 透过柯伟林 (WilliamC.Kirby)
的上述论断,结合认同学说不难发现,当时的清政府正面临着一场极其严重的国家信任危机。而根据清季
外交资料 (1875—1911年)的一项统计表明, “主权”一词虽然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但1902—1910年
是这一词汇使用频率最高的几年 ¨p214’。由此可见,步人新世纪的清政府其主权意识已有显著提升,并
且伴随着全国范围 “新政”的推行,无疑也从另一个侧面彰显出清政府对于重建政治权威的急切心理。
也正是处于这样的背景之下,1903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 “苏报案”。与以往所不同
的是,清政府不但主动出击,而且还积极利用所掌握的国际法等知识与列强展开了争锋相对的交涉,其意
图是想藉此实现列强对清政府 “完全主权”的承认 ,换言之也就是通过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从而赢得
国民认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甚至扭转当时清政府 内外交困的统治危局。本文以法国外交部馆藏
《1903—1904年 “苏报事件”》档案作为研究的主体材料,在重构 “苏报案”这段中外交涉史实的同时,
①作者简介:庄和灏 (198l一),男,汉族,上海市人,现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从法国档案审视清末国家认同的重建 ·79·
进而考量最后十年清政府 “自我救赎”企图的实施及其成效。
一 、 交涉伊始清政府之意图
“苏报案”是一起在清末中国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发生于1903年夏天。因该报刊发邹容的
《革命军》和章炳麟的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而触犯清廷,于是在1903年6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应清政府要求 ,以 “鼓吹革命”的罪名拘捕钱允生、陈吉甫、陈叔畴、章炳麟、邹容、龙积之6人 ,同时
还查封了苏报馆,遂酿成 “苏报案”l3j。虽然从章炳麟 、邹容等人被捕之 日起,清政府就竭力欲将其置
之死地以重塑国威 ,然碍于事起租界,于是乎与列强交涉引渡事宜便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是令清廷始
料不及的是,由于列强在引渡人犯及其对待清政府态度等问题上的颇多分歧,以至于一个司空见惯的司法
问题竟然演变成之后旷 日持久且震动天下的外交事件。
首先是英国方面,虽然此次查封苏报馆 、传拘涉案人员皆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一手包办,但是英国
人在办案过程中的 “漫不经心”和拒绝向清朝政府移交人犯的态度却着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尽管有会
审公廨签发的查封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