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尔在其《先锋派理论》一书中也指出:“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一个显著特
征在于,现代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领域与社会其他价值领域区分开来,成为
3
一个相对独立自足的世界” 。格林伯格和比格尔对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界说
基本上代表了西方对现代艺术的普遍理解:艺术除了表现自己外,不表现任何别
的东西;艺术自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最先从理论上对艺术自律作系统阐述的是康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
出“审美无利害”与“审美只应涉及形式”两个命题,他认为快适和善都与人的
欲求能力有关,而美却不受制于利害关系和需要,亦即审美判断“是一种对一个
对象的存在漠不关心、仅仅把对象的性状与愉快和不快的情感加以对照的判断”
4 。并且他认为“唯有一个对象借以被给予我们的表象中的合目的性的纯然形式,
就我们意识到这种形式而言,才构成我们评判为无须概念而普遍可传达的那种愉
5
悦,因而构成鉴赏判断的规定根据” 。这样,康德就将审美悬设为一种独立的
价值向度并确认了它的自律品格。法国哲学家库辛等人受康德的“审美无利害”
启发,推出“艺术自足”论,1818 年,库辛在一次演讲中明确提出“为艺术而
艺术” 的口号,把康德对美的先验假定从意识领域拉向艺术存在。其后,在法
国诗人戈蒂耶,美国画家惠斯勒和英国拉斐尔前派的拉斯金以及唯美主义的王尔
德等人的推动下,“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蔚为大观。
艺术自律的发展呈现出强调形式的审美特性的倾向。韦伯认为,艺术与宗教
伦理之间历来存在着“不断增长的紧张关系”,宗教伦理只着意于艺术品所传达
的“内容”,而艺术则往往要彰显它的审美感性形式;到了现代社会,“艺术成为
一种能够逐渐自觉把握其独立价值(这些价值籍自身之权利而存在)的秩序界”,
6
于是,艺术开始直接与宗教和伦理发生冲突。这在操作层面上就表现为:1、艺
术家不再关心与画面形式无关的现实、主题和题材等因素和价值,转而走向对形
式技巧的追求和雕琢。2、绘画在这一阶段逐渐放弃了在二维平面上传移三维物
3 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103 页。
4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 卷》,李秋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17 页。
5 同上,第229 页。
6 参看韦伯:《经济.社会.宗教 —马克斯.韦伯文选》,郑乐平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年,第 102
页。
6
象的努力,转而沉醉于平面上色彩与形的探索。
在绘画领域中,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率先走出“艺术自律”的
关键一步,他试图在画面上通过对对象的解析,揭示出对象内在的普遍性结构,
并且为解决三维空间和二维画幅之间的矛盾,不惜牺牲传统透视,以适应画面结
构的需要,从而凸显了形式要素本身的意义。然而塞尚并没有放弃题材和对空间
深度的追求,因而并不能算是彻底的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艺术自足论”的实践者。
立体主义者们在塞尚的基础上更推进了一步,毕加索,勃拉克等人直接打破传统
绘画的空间假想深度,瓦解三维造型的幻觉,为绘画从三维走向平面,由具象走
向抽象排除了障碍,然而,立体主义绘画依然没有完全放弃与外部实在的对应关
系以及三维形象的建构,因此,立体主义也没有在完整意义上演绎现代主义的艺
术自律观。真正把艺术自律观贯彻到底的是抽象主义,尽管早期的抽象绘画有多
种面向,如克利的绘画中依然保存有具象形象,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倾向于表现,
蒙的里安的画倾向于几何,但总体来说,抽象绘画摒弃语义,排斥具象,向平面
性发展的趋向契合了现代主义艺术自律观的整体思路。
二、“象”是理解具象与抽象的关键所在
这里的“象”指的是视觉艺术作品所呈现之“象”。艺术品之为艺术品乃在
于它具有艺术性,而一幅画的艺术性主要是通过作品所呈现的“象”传达出来的,
“象”不仅标示着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艺术家思想和趣味的变化,也标
示着艺术风格的兴衰变迁。
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虽然都着力于“象”的组织和营造,但由于两者所基于
的观点和价值不同,其构象的方式和结果也有很大不同。因而从作品所展现的形
象入手理解具象与抽象艺术便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并且,由于前现代主义艺术
基本上属于具象艺术,绘画在这一时期大体以再现的鲜活与逼真为演进方向;而
现代主义艺术在艺术自律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