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I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Listed Companie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Management
By
Wei Xiaobo
Supervisor: Prof.Hao Yugui
Date: April, 2013
摘
要
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一直是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内部控
制评价作为上市公司对其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也逐渐从自愿披露阶段过渡到了强制性
披露阶段。以往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市场反应是良好的,其效益得到
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也有许多上市公司和研究机构对进行披露所带来的高昂成本抱怨
纷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究竟如何?进行披露后所带来的良好的市场效
益能否弥补所花费的巨额成本?这一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可是理论界一直以来对上市公
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和效益是分别进行研究的,结合研究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因此
本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进行研究,以期为内部控制评价强制性披露提
供一些理论的支撑。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
外的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主要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是内部控制评价现
状和理论基础,主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和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并对委托
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
重点,分别从计量角度和博弈论角度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些基本的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规范研究
的方法来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进行研究。本文的特色之处就在于:在选
题上,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和内部控制评价所能带来的效益结合在一起来进
行研究,使得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更加全面;在研究的思路上,借鉴于财务信息披
露成本效益的已有研究,重点关注了那些难以精确计量的无形成本和无形效益,引入社
会价值因素,运用福利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进
行深入研究;在研究的内容上,首先从计量的角度,运用综合评分法来对上市公司内部
控制评价的有形成本效益和无形成本效益综合进行分析评价,此角度需要将上市公司内
部控制评价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但由于量化过程需要大量的预测,主观性较强,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文章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进行了博弈分析,主
要选取了上市公司、监管者和投资者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方。通过上市公司和
I
监管者的博弈分析表明:当监管者的监管概率达到或超过了一定的范围时,上市公司是
会选择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披露的;通过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博弈分析表明:在考虑长
期利益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也是倾向于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披露的。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成本效益,博弈论
II
ABSTRACT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listed companies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s.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the self-assessment of its internal control in the listed
company, gradually transits from the voluntary disclosure stage to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tage.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market reaction to the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is well, and its benefits have
been fully affirmed. However, many listed compan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complain about the high
cost of the disclosure at the same time. How is 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