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济危机的始点和终点
经济危机对市场经济而言是一场灾难;对经济学而言则是一个尚未破解的“谜”。
200多年来,经济学界的无数学者精英为解密经济危机呕心沥血。从“生产过剩论”到“货币主义”、“理性预期”、“芝加哥学派”、“创新理论”等,直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通论》,“有效需求不足”论,成为经济危机理论的集大成者,宏观经济学也随之应运而生。
“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本质上都是在强调供给过剩,背后隐含着对“投资过剩”的担忧。问题是,不论在1929年大萧条,还是2008年金融风暴之前,美国并不存在由于供给过剩的标示——“物价下降”和“库存增加”。
大萧条前,1925年-1928年的四年中,美国总体库存水平一直维持在0.9%左右相对平稳,甚至低于战后的平均水平;库存也不存在因供给过剩的激增,美国总批发物价指数一直保持在1925年的67.3和1929年的61.9(1927年-1949年=100)之间的水平,物价没有因生产或供给过剩而急剧或持续下跌的痕迹;
2008年以前的数年,美国的CPI上涨率一直保持在3.2%-3.8%之间,略高于GDP增长率,不存在不断攀升的物价下跌。美国2005年库存甚至减少了0.1%、2006年±0.0%、2007年又下降0.4%,没有供给过剩的任何迹象。
如果危机的始点,即不是“生产过剩”,也不是“有效需求不足”,那么到底经济危机是怎么爆发的呢? 迄今为止,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百思不得其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学家总是将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混为一谈。 危机始点:“恐慌性需求萎缩”
经济增长和收入的增加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积淀出为追求更高利润而不断增大的投机资本。不满实体经济投资的利润水平,资本的天性会驱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本(“热钱”),转向利润率更高、风险更大的金融投机或不动产倒卖,以更轻松地用更快的速度赚钱。争相抢购将投机商品的价格被炒到“临界质量”后,经济泡沫或金融市场价格就会坍塌——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金融危机是指仅限于金融界内部的危机。金融恐慌只要不蔓延到整个社会,就不会引发经济危机。1989年的日本股市崩盘、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价暴跌、2007年的中国股票大跌之后发生的金融震荡,都是金融危机没有引发经济危机的证明。
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的机制为:投机市场价格崩盘→社会恐慌→恐慌性消费需求萎缩(恐缩)→供给被过剩、库存增加、物价下跌、生产被萎缩、企业倒闭、投资下降、失业增加→全面萧条的恶性循环。
美国1929年大萧条期间的经济衰退的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危机前原本正常的经济过程会被突然打断,人们因投机市场价格崩盘所产生的、对自身生存和未来收入的担忧会唤起“自卫本能”,该本能促发“消费需求”突发性地萎缩。1929年以后大萧条的几年中,不仅奢侈品消费骤减,就连美国人生活必需品的咖啡和卫生纸的消费量都在下降——灾难便从这里开始。
也就是说,是经济危机导致了生产过剩,而不是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2008年经济危机(金融风暴)后的情况也很相似,美国和日本的恐慌性需求萎缩的总量为:美国2008年-2009年约-9070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国民收入GDP11.6万亿美元的7.8%。日本约-0.22万亿日元,相当于2007年国民收入GDP515.5万亿日元的4.3%。
既然经济危机的起因不是“生产过剩”,也不是“有效需求不足”,那么对抗经济危机最优先的经济政策,就不是像凯恩斯主义主张的那样单纯地刺激消费,而是如何减弱或防止“社会恐慌”。如美国政府2008年早期果断收购“两房”公司3000亿美元的债务,其对稳定民众恐慌心理的作用,就会远大于后来几个6000亿美元的所谓救市。
只要恐慌性消费需求不出现,金融危机就不会导致全面的经济衰退。因为,金融危机只会让资产泡沫破裂,其结果最多是一部分人的投机资本,进入了另外一部分人的口袋。
对民众而言,除了被抵押的房地产因投机亏损而丧失外,不应出现生存危机。如1990年(泡沫崩溃后)日本的收入增长23.5万亿日元,消费反而增加10.6万亿日元;1991年收入增加减少到14.5万亿日元,而消费反而增加了6.7万亿日元;到1992年收入再减少到4.4万亿日元,而消费还是又增加了6.5万亿日元。
民间消费不仅没有在经济泡沫崩溃造成的金融危机后,发生“恐慌性需求萎缩”,反而有增无减。所以,当时的金融危机就并没有诱发经济危机。
虽然经济危机的始点具有突发性,恐慌性需求萎缩会随着金融危机造成的社会恐慌突然发生,但是经济危机的终点却不会戛然而止。虽然经济危机会随“恐缩”突然降临,如以投资和消费水平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为标志的话,经济危机的终点却会延迟较长一段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