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属阴,以候肝肾,从而确定了浮沉为脉象阴阳的两纲。《难经·五难》则以“菽”的重量作为切脉时
的指力标准。先轻浮取,然后逐渐加重指力,通过体察皮毛、血脉、肌肉、筋、骨等不同层次的脉
象变化,了解肺、-L-、脾、肝、肾之气的盛衰,这也是《难经》根据脉象以定脏腑部位及阴阳属性
的方法之一。
《难经》中阐述了浮、沉、大、散、长、t短、滑、涩、牢、濡、洪、紧、细、微、数、迟、缓、.
弦、伏、疾、实、结等22种脉象及解索j弹石、雀啄、屋漏等七绝脉的论述。脉象的论述始终以阴
阳为纲。论述了各脉象的主病,此为后世脉象主病的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难经》脉诊理论,上承X黄帝内经》。其理论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特
别是《难经》独取寸口、三部九候及脉象主病等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但当今医生偏重
于脉象主病而忽略脉象理论的实际,使诊脉趋于简单化与程式化,因此,必须重视中医学中脉诊理
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l】元·滑寿.难经本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0:
朝吕广注.《难经集注》.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方名异同考
曾凤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宋校本为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刊印的《备急千金要方》,该本经宋人调整改动,远非《千
金要方》本来面目。新雕本指20世纪90年代从日本回传中国的《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存20卷),
经考证在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原著原貌。
宋校本与新雕本各卷的方剂文献多有不同,’其中方名的差异尤为明显。本文通过详加比照两版
本方剂名称的异同,探讨宋人改动原书方剂学理论的医学指导思想,梳理唐宋历史转折时期中医理
论的发展脉络,以期为考察唐宋之交医学思想的转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千金要方》;宋校本;新雕本;方剂名称;异同
宋校本指现今《千金要方》之通行本《备急千金要方》(30卷),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由国
家设立的校正医书局整理校定并雕版印刷。在该版本新增的前序、后序及凡例中,校正医书局林亿、
高保衡等人从不同角度自叙了修定该书的方法,主要包括正讹谬、补遗佚、删重复、缉事类等。可
见,除了一般性的校勘之外,宋人还对《千金要方》一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由于未经北宋校正医
书局刊行的医书很少流传下来.今人对其修订医书的具体做法及其利弊都缺乏了解与认识。新雕本
(现存20卷)为20世纪90年代从日本回传中国的《千金要方》另一重要版本。经考证该本为成于
宋英宗(1064年一1068年)前的民间书坊刻本,在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千金要方》唐代写本的旧貌。
对比研究两版本的方剂文献资料,笔者发现二者相应方剂的方名、药味组成、药量、制剂法等
多有不同之处。本文拟通过其方名的差异,探讨宋人改动原书方剂学理论的医学指导思想,梳理唐
一123—
宋历史转折时期中医理论的发展脉络,以期为考察唐宋之交医学思想的转变提供一定的参考。
1宋校本增补方名
从方剂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方剂经历了从无方名到有方名的发展过程。《五十二病方》中所载的
283张方剂全部没有方名,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中的323张方剂均方名完备。《千金要方》唐以
前方剂之大成,收方4500多首,包括伤寒、内科杂病、妇科、儿科,养生食疗等临床各科,内容非
常广泛。从新雕本来看。其中多数方剂冠以方名.部分方剂则有方无名。在宋校本中,同一方剂增
补了方名,该版本所有的复方均方名完备。见下例:
例l新雕本卷十一《肝脏·肝劳第j三》有“治目热眦赤,生赤脉侵睛,息肉涩痛如芥在眼碜痛
方大枣(七枚,去皮核)黄连(二两) 淡竹叶(切,五合)竹。按:宋校本将此方调至《:卷
六·目病第一》,并补充了方名,作“治目热眦赤,生赤脉侵睛,息肉急痛,闭不开,如芥在眼碜痛,
大枣煎方 大枣(七枚,去皮核) 黄连(二两碎,绵裹) 淡竹叶(切,五合广。
例2、新雕本卷十五《脾脏·脾劳第三》“治脾劳实四肢不用,五藏乖反胀满,
气急不安方半夏宿姜(各八两)茯苓白术杏仁(各三两)竹叶(切,一升橘
皮芍药(各四两)大枣(二十枚)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按:新雕本此方叙
述了病症而无方名,宋校本增补方名“承气泻实热半夏汤方”,其他与新雕本基本相同。
以上两版本2方的主治、组成、制药法及服法基本相同,但新雕本均无方剂名称。在宋校本中,
例l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