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柳的民族植物学
美,树形高大舒展,在我国各地广为栽培。柳絮、柳芽、柳叶均人药。柳在我国的栽培面积极
广,主要栽培有垂杉p(Satiz
babylonicaL)和杞Op(SalixintegraL.)两个种。柳树除药用
外,在人民生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木材可制家具,柳枝可用于柳编。而且“清明插
柳”在我国是一种很普遍的风俗,古诗词中描写“折柳送别”的场景也较多出现。
1柳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1.1柳絮及柳花的药用价值
柳絮在很早已经被人所认识并应用,柳絮别名杨花(《摘元方》)、柳椹(《岣嵝神书》)、柳
蕊(《纲目拾遗》)。人药,药材名柳花,出自《神农本草经》:“柳花熟,随风起,状如飞雪。陈元
正方以为痹者。当用其未舒时之子,亦随花飞,正应水渍取汁耳‘2|。”《滇南本草图说》收载柳
絮:“味甘苦淡,平。入肝、胆二经”。《本草纲目》称柳絮为柳华,花絮有主治“风水黄疸”之功
能[3]。《纲目拾遗》记载了柳椹(柳蕊)即柳花的用途:“柳椹,乃柳花未放时,其枝垂下如椹
形,所谓柳蕊也,淡黄色,若俟花出,则无用矣。”
《本经》中将柳絮误为柳花,后来历代的本草学著作均纠正了此处错误,如《本草拾遗》:
“柳絮,《本经》以絮为花,花即初发时黄蕊,子为飞絮,以絮为花,其误甚矣”,《本草衍义》:“柳
花即是初生有黄蕊者也。及其华干,絮方出,收之,贴灸疮,及为菌褥。絮之下,连小黑子,因
风而起,得水湿处便生,如地丁之类,多不因种植,于人家庭院中自然生出,盖亦如柳絮兼子
而飞,陈藏器之说是。然古人以絮为花,陶隐居亦日花随风、状如飞雪,误矣”。说明古代本
草学家对柳絮和柳花的认识有过混淆,但随着历代本草的积累,人们逐渐分清柳絮和柳花的
区别并加以利用。
1.2柳叶的药用价值
我国古代《圣惠方》曾记载:“垂柳叶阴干为末,于铁器中以姜汁调,夜夜摩之,治眉毛脱
落。”《本草纲目》收载柳Ⅱ十有“恶疥痂疮马疥,煎煮洗之,立愈”之功效。《本草再新》收载柳头
即柳树嫩芽的用途:“柳头平肝,发(散)热”。现代研究表明柳叶含碘量高于一般植物数千
倍,其百分比甚至高于海带,所以柳叶可制成柳叶膏,用来防治单纯性甲状腺肿。
不仅中国认识到了柳叶的药用价值,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托底
发现咀嚼柳叶可止痛,就用柳叶以减轻妇女分娩时的疼痛。在古埃及发掘出的草纸上清楚
地记录了如何用柳叶来减轻关节疼痛。据说欧洲的第一把手术刀就是模仿柳叶的形状制成
的,所以即使在今天,国际上最有权威的医学杂志,仍然被命名为《柳叶刀》。
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
1.3柳枝及柳根的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同时收载柳枝、柳白皮的功效多项。《本草纲目》收载柳枝有“痰热淋疾,可
为浴汤,洗风肿瘙痒”的功效,其皮有主治“时行头痛,热结在肠胃”的功能[3]。《日华子本草》
认为柳枝可治疗“人发大热”;《名医别录》认为柳枝能“治膝痛”。
柳枝内含有鞣酸、水杨酸、碘,有杀菌、利胆、止痛的作用,柳枝煎汤可以洗涤疥疮。新鲜
柳枝烧成炭还可治疗烧烫伤。柳枝中水杨酸含量甚高[4],阿司匹林最早就是用柳树中的水
杨酸经醋酸酰化后合成的。
柳根别名杨柳须(《天宝本革》)、水柳须(《中医药实验研究》),《滇南本草》收载柳根“味
苦,寒。”《滇南本草图说》收载柳根“味甘,寒,无毒。”人肝、肾、膀胱、大肠四经。柳树根治疗
肿瘤在唐朝葛洪的《肘后方》中便有记载:“初起坚硬,屡疗不愈,取柳根皮捣烂,温热后用帛
裹之”。这大概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用柳根治疗癌症的记录。
2柳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价值
2.1折柳送别场景的描写
在我国的古代,折柳送别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尤其是
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折柳赠别的习俗始于汉唐时期,《三辅黄图·桥》载
有:“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关于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
记载。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诗词表现当时折柳送别的场景,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
个非常重要的人文景观。
如自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
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从“长条折尽减
春风99,66折尽向南枝”和“应折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习俗在当时存在
的普遍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