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跨界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文学跨界研究   鲁枢元,著名文学教育家,本刊顾问。生于1946年,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在文艺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诸领域有开拓性贡献。坚信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方法,学术姿态应是生命本色的展露。代表作有:《创作心理研究》(1985)、《文艺心理阐释》(1989)、《超越语言》(1990)、《精神守望》(1998)、《生态文艺学》(2000)、《生态批评的空间》(2006)、《心中的旷野》(2008)、《文学的跨界研究》(2011)、《陶渊明的幽灵》(2012)等。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设置了5大学术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仅只这个数字,听了就让人感到恐怖。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性反思的深化,对于现代学科制度的批判声音日益高涨,有识之士纷纷指出:壁垒森严的学科分类割裂了人类知识的系统性、有机性,与人类整体知识相隔离的专业知识的单一发展有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反而会损伤人类的整体利益;脱离了人类整体知识的“专业知识”、“专业人士”易于为某种权力驯化,在对学科“超级专业化”的迷恋中消泯了学者的良心与责任,沦为某些专制势力操纵利用的工具;与权力结合的专业知识更容易产生学科的排他性,学科的长期封闭终将制约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过度的单一化、专门化,还有可能限制乃至窒息了学者的兴趣与灵性,使学者被学科所异化,削弱了学者的创新能力。甚至还有学者指出:学科分类带来的科技进步已经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酿造生态危机的原因之一。学科分类、学科建设的前提,首先是要认清自然的复杂性及其相互关联性,不但要避免在学科之间设立人为的鸿沟,甚至在所谓“有知者”与“无知者”之间,也并不存在一条鸿沟,学科的跨界研究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心灵,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学科范围、学科界限,只是人为划分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线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森严壁垒。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许比我们设想的更为普遍,更为常见。如果说任何学科的界限都不是截然分明的,那么,文艺学学科的界限大约是所有学科中最模糊的。文艺学学科前的那些对这门学科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歌德;孔子、庄子、陆机、刘勰、严羽、李卓吾、王国维等,显然并非文艺学的专家;当代世界上对于文艺学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些人,如尼采、萨特、卢卡契、海德格尔、马尔库塞、拉康、福柯、詹姆逊、赛义德等,也都不是文艺学的专家,而往往都是横跨哲学、政治经济学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字学、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甚至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的通才。或许,他们对于文艺学的卓越贡献正是得力于他们对于诸多学科的贯通。   通常,人们喜欢把一门学科的建设比作构筑一座宏伟的殿堂;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愿意将文艺学比作一棵树,一棵将根须深扎于大地、将枝叶伸展向云天的大树,将文艺学学科建设比作一棵树的成长。这棵看似独立支持、界限分明的树又必然是生长在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中的,它将它的树根深扎进大地,将它的枝叶拓展进天空,它虽然不是石头,它却从石头中吸收矿物质,它虽然不是河流,它却从河流中吸收水分,它虽然不是云彩,它却从云彩中承接雨露,它虽然不是太阳,却从太阳中接纳阳光,它虽然不是走兽,却从走兽那里汲取有机营养,它虽然不是飞禽,却要靠飞禽为它传播种子、延续其种族的生命……当然,与此同时,它也在与这个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的交流、能量的交流、信息的交流,为蓝天、白云、飞禽、走兽付出自己的贡献。对于文艺学学科这棵大树来说,本土的文化传统就是它丰腴的土壤,西方的文艺思潮就是它迎面扑来的季风,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态学……就是它生命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和各种养分,所有这些学科通过各种方式滋养着、浸润着这棵大树的生长;同时文艺学也在为这些学科施加着自己的影响,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如果从1963年考上大学中文系算起,我与文艺理论结缘也已经50年。50年里本着对文学艺术的近乎本能的热爱,读了一些书,思考了一些问题,尝试着进行了一些研究,也写了点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迷上了文艺心理学,尤其是文艺创作心理的研究,几年后又热衷于对文学言语奥秘的探讨,到了90年代则又把兴趣转移到生态学的领域中来,希望在文艺学的视野中引进“自然之维”,运用生态学的观念重新审视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半个世纪过后,回首望去,才发现我的文艺学研究似乎是属于跨学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