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杨巴》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好嘴杨巴》教学设计.doc

《好嘴杨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小说四要素复述课文内容 2.随文学习生字词。 3.了解奇人之“奇”,品析好嘴之“好” 4.结合《泥人张》和本课内容,探究奇人之“异”。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一课时,我们跟随者作家冯骥才幽默传神的天津风味的语言去认识了一位奇人,他是——泥人张。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他笔下另一位奇人——好嘴杨巴。 (二)品析好嘴之“好” 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次话。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杨巴的好嘴“好”在何处? 1.在什么情况下说话?李中堂发怒了。 2.李中堂是谁?李鸿章。身份:中堂,明、清大学士。 3.府县道台接待不用心啊,怎么选了让中堂生气的茶汤。——府县道台悉心接待。 4.在场人的反应?(惊慌失措 结合原文) 5.中堂发怒,什么原因,谁猜到了:杨巴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错把撒在浮头的碎芝麻当做是脏土。 这种情况下,说话就有了难度?“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快说、敢说) 5.我们来看看杨巴是怎么说的。看看他说时候的动作(脑袋撞地),说的内容……请同学模拟人物朗读,在朗读时,你认为原句中哪几个词要重读? “息怒”希望中堂大人平息怒火,冷静下来,听自己解释。 “不知道”“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暗中向李中堂解释撒在茶汤上的不是脏土,而是碎芝麻。李中堂不爱吃的其实是什么?(脏土) “痛改前非!”杨巴将过错都揽在了自己身上,留给了中堂大人面子。 我注意到,有两个词语反复出现:大人、小人。有何用意?“大人”是对李中堂的恭维,“小人”是杨巴贬低自己。一个“大人”一个“小人”,我们通常有一句话怎么说?(大人不记小人过)。 这几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既让李中堂明白,又给了他面子)(巧说) 7.说话后他人的反应 话说得好不好,还是要看听的人满意不满意。 李中堂满意吗?(满意)什么反应:(原文)心生喜欢,赏银百两。 在场其他人:摸不着头脑 这在场的其他人从头到尾都没闹明白,他们的糊涂把杨巴衬托得更加明白、机智了。 小结:杨巴巧答李中堂,真可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在20课,我们认识两位奇人,泥人张,好嘴杨,一个智斗海张五,一个巧答李中堂,二人芳传百年,美名远扬。冯骥才的这本小说集《俗世奇人》真是奇文奇书叙奇人奇事。 (五)探究奇人之“异” 最后,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泥人张》中说技艺靠“手”,而在《好嘴杨巴》中说技艺靠“嘴”,两位奇人——泥人张和好嘴杨巴,你更欣赏谁?简要陈述理由。 作为旧时代的手艺人,面对生存的压力与挑战,他们或用自己的一双巧手,或凭借机智作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教学反思 第一次设计,我预设了以下六个问题: (1) 说杨巴口才“奇”具体是指哪件事的? (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 (2) 杨巴说了一句什么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话的?(理解杨巴的“敢说”) (3) 杨巴又是在什么时候说话的? (理解杨巴的“快说”) (4) 设计两句话:句①“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或者句②“中堂大人饶命,大人饶命!”让学生与原句比较,说说改成句①或句②,好不好, 说明理由。(为下面环节做铺垫) (5) 原句“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这句话,“好”在何处? (理解杨巴的“巧说”) (6) 由此可见,杨巴是个怎样的人? (把握人物形象) 前四个问题,学生举手积极,反应热烈,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到第五个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就一下子沉闷了,只有一位同学举手,并且课后他告诉我,这个问题他是看参考答案才回答的。 反思这一问题,我认为深入文本不仅仅是深入到文本的每一字,每一句就够了,而是要深入人物,走进人物;如果只是深入到文本的每一字,每一句, 好比“步行穿越文本”,而深入人物好比是“俯瞰文本”,站得高,才能理解人物,理解人物的言与行的独特性,才能感悟深刻。那么,如何真正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呢?二次设计时,我对第五个问题进行了修改,改为:“你认为原句中哪几个词要重读,说说你的理由。”在第二个班级授课时,我发现这个问题一抛出后,课堂气氛很活跃,举手的学生很多,大家纷纷各抒己见。顺水推舟,我还请同学们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即兴表演。 课堂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不用我再多分析杨巴的话“巧”在哪里,而学生对第六个问题中杨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2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