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上做文章.DOC
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上做文章
叶根娟
一粒饱满的种子具备鲜活的生长力——发芽生根,长枝抽叶,开花结果。阅读教学中,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上做足文章,才能突破惯常的阅读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好的表达就是贴切的表达。我自认为平时读的书较多,但当我看到《怀念母亲》一文中,季羡林日记里的两句话“当暗夜织上天空”“因风路过窗外”,这“织上”和“路过”一下子就把我的心抓住了。我在别处没有见过“夜是织上天空的”,“风是路过窗外的”。只有思念这般密密缜缜和凄凄凉凉的时候,语言流淌出来,才会如此活泛。这就是贴切而又独特的表达。四上第一单元的选文主题是“自然奇观”。孩子们都喜欢游山玩水,但要具体表达出自己的观感来,并非易事。除了表达顺序的问题,很重要的就是用词的贴切,如何用恰切的语言来描绘你所看到的东西。
四上第一单元课文里出现了两次“卧”,一次是“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观潮》),另一次是“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鸟的天堂》)。我们通常看到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到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领会作者把钱塘江、大树当作人来写。但重要的不是知道作者可以用“卧”来写钱塘江、大榕树,而是怎么会给人一种“卧”的感觉呢?要在学生心里建立一种自然的联系。尤其是那棵大榕树,从图上看更像是一个小岛,一个树林,或者一个巨大的树冠,说它“卧”,真有些匪夷所思。
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在水库边拍下了一张照片,拍摄的内容是大坝和旁边的小山头,山脚还有一座小房子。如果把这张照片侧放,会发现像极了一棵大树,大坝是树干,山头是树冠,房子是鸟巢。我把这张图片作为教学资源带入了课堂,孩子们果然对“这是什么”议论纷纷,但当看到还原成大坝的时候,觉得用“横卧”来表现大坝的庄重和安详,再贴切不过了。于是,学生想到,作者观看事物的角度,直接影响到他的感觉。我们要用恰切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觉。
再有,虽然巴金写“大榕树”和叶圣陶写“一墙爬山虎”景象相去甚远,但有许多共通点。尤其是写叶子的绿,叶子的多。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四上第一单元《鸟的天堂》)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四上第二单元《爬山虎的脚》)
我在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地将两段话放在一起,作一个比较。而是立足“大榕树”的描写,感受绿叶的“多”和“绿”以及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到“堆”字上,由“堆”字可见大榕树叶茂枝繁。然后我就呈现了一幅“爬山虎爬满墙”的照片,进行配读:“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问大家:“这样活学活用一下,可以吗?”孩子们稍加思考,纷纷举手,“爬山虎的绿叶不是一簇一簇的,也不是堆起来的!”“叶子和叶子没有叠起来的,只有一层,不可以用‘堆’!”
“那用什么词好呢?”我也作困顿状,借机又呈现了几张爬山虎绿满墙的照片,当看到爬山虎把正面和侧面两面墙都包住那张照片的时候,有孩子喊出了“铺”字!问其原因,他说:“铺得这么平整,太像我家的席梦思床垫了!”其他孩子也嚷:“我家也是这样的!”
然后才出现叶圣陶的文字,孩子们感到这三句话,就好像是他们自己写的一样,很有创作的成就感。
在阅读教学中,光跟孩子讲“吟哦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典故没有用,教师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太重要了。如果教师热爱阅读,并有一定的写作体验。在他作为读者的时候,必定会关注作者的表达,以及通过文字传递出来的东西;在他成为作者的时候,必定会注重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并拿捏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来传递。当他站到讲台上的时候,他才会引导学生去揣摩表达的秘妙,去“读会”,并且“会读”。
——表达要有个性。
各种花卉都有自己的个性。如果学生没有这一意识,写出来的东西,必定会陷于雷同。大家都熟知叶圣陶写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学生看到茶花,月季,蔷薇,海棠,也都这样写,真实景象好像也是这么回事儿,花朵的开放有先有后,不可能同步。但是,叶圣陶会用这样的句式去写他眼里的茶花、海棠花吗?肯定不会。萧红的《火烧云》里有一段直接描绘火烧云色彩的话: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采用的句式是“一会儿……一会儿……”,展现了火烧云瞬息万变,绚丽多彩的景象。教学中一般都是按格式给词语分类,并拓展、积累词语。然后就过渡到火烧云形态的变化上展开教学。
这一语段给学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