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国文本理论:思想遗产及其启示
黄光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比利时学者布洛克曼曾勾勒出结构主义的路线图,即莫斯科一布拉格一巴黎,这其实也是
20世纪形式主义文论的路线图,这三处理论驿站之间意味着彼此学术思想上的紧密联系。我们
讨论的法国文本理论及其诞生地就是巴黎。作为法国结构一解构主义一部分的文本理论,承继
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的某些思想传统,在更广阔的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筚路蓝缕、开拓创
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如“互文性”理论等,为世人所瞩目。法国文本理论并非俄国
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的简单翻版,而是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鲜明
的时代烙印,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的思想学术的理论运动。法国文本理论给后世的思想学术
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及深刻的启示。
文本理论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结构主义运动蓬勃兴起,结构、符号、文本、“互文性”等新潮
理论术语风靡欧美思想学术界。对此,法国文学理论家安托万·孔帕尼翁感慨地指出:“可谓
是耐人寻味的大起大落,法国理论一时间跃居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的前沿。神奇的60年代(时
间跨度实为1963年阿尔及利亚战争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昨日的沉寂似乎成就了今朝
的跨越,……1970年前后,文学理论如日中天,令我们那一代年轻人为之癫狂。新的理论争
奇斗艳: ‘新批评’、 ‘诗学’、 ‘结构主义’、 ‘符号学’等等,不一而足。”∞法国文本
理论是结构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流脉,它是以符号学、语言学等为其思想资源与方法论基础的
思想运动,它的杰出代表分别是列维·斯特劳斯、德里达、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娃、托多罗
夫、热奈特等,他们的理论建构横跨各人文学科如人类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各
种艺术批评,其影响甚至超越了思想学术层面而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时法国巴黎的人们
就像热衷巴黎、米兰的流行时装一样谈论结构、符号,甚至《泰凯尔》杂志上的新锐文章。
注释:
m
…[法]安托万·孔帕尼翁: 《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吴泓缈汪捷宇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第3页。
696
关于文本理论的缘起,巴特1973年为法国《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词条“文本理论”
对此做了一个较为简要的说明。巴特认为文本理论源自“符号的危机”!罾这一危机实质上是
价值观念的危机,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断裂。从斯多葛学派到20世纪中叶的西方文明实质
上是一种符号文明。符号文明的表征是文本。巴特按照索绪尔的理论,对文本做结构性解析,
“文本概念意味着书写信息被结构成符号:一方面是能指(即字母及其联结成语词、语句、段
落、章节的物质性),另一方面则是所指,即具有原初性、单义性和终结性的语义,后者由承
载该语义的符号之间的关联决定。”㈣巴特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文本是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
侧重在关闭甚至终止语义,简单地说,就是捍卫原初声音、文字(字母)所传达的意义,保护
这一意义的唯一性,防止意义可能产生的种种“动摇、分化、蔓延”。这实质上是一个神学意
义上的观念,是将表意的符号系统视为一个“操控性结构”,无疑操控这一系统的是“上帝”,
是“神”,是“作者”这样的权威。“这种(经典的、制度化的、常见的)文本观显然与一种
形而上学观即真理观相关联。州鲫如同基督教神学将上帝视为真理的化身一样,传统的文学理
论也将作者看作文学作品意义的缔造者。上帝是真理的化身,作者是文本意义之父的神圣观念,
自19世纪末以来受到了严峻地挑战。这种信仰的危机首先来自尼采悲天跄地的呼喊:上帝被
人杀死了!既然上帝是人臆想之物,是虚空,是“无”,人也就不再相信上帝,世界也就失去
了依托。尼采有言:“上帝死了:但是就人类的本性而言,洞穴大概还要存续好几千年,人在
其中指着上帝的影子——而我们——我们还得战胜它的影子!”⑤尼采的呐喊动摇了西方理性
主义哲学大厦的基座,也在法国理论家哪里激起了回响。巴特写道:“然而,这也是相同的危
机,上个世纪发生在真理观领域(尼采),如今发生在言语理论和文学理论领域,由符号之观
念批评和新文本代替语史学家之老文本而引发”。@或许是受尼采的启发,巴特激昂地写下《作
者之死》一文。从把作者视为“上帝”到作者的祛魅再到作者的死亡,实质上是西方哲学主体
性高扬到衰落的历史过程,主体性问题的哲学思考并非始自文学理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