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完美结合
——浅谈二人台音乐中蒙汉文化交融
口李红梅
二人台是广泛流传于晋、蒙、陕、冀及周边地区的民族民间
地方小戏,它以其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受人民喜爱,其内容丰
富,风格各异,体裁多样,具有独特的音乐形态和审美特征。由
于历史原因和地域环境的不同,二人台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与黄
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融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各历史时期音乐
文化积淀的结果。本文通过对其产生的背景、传播和发展的途
径范围、唱腔、牌子曲及其旋法特征和伴奏乐器的考察研究,从
而探讨二人台与其所属文化的脉络关系中蒙汉文化的交融。
一、二人台流变过程中体现出的蒙汉文化交融
二人台的产生在音乐界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
“清光绪年间。在内蒙古西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
·
·
331
◆◆◆论草原文化
收汉族民间歌舞,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取名‘蒙
古曲’。又说,‘打玩意儿、蒙古曲’。”①其二,“土默特旗在清朝
盛行所谓蒙古曲儿,其起源传说为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
起兵抗拒清廷,本旗两翼官兵,奉调从征。有兵士某远役南服,
渴思故土,兼以怀念所爱,乃编成《乌勒贡花》(盖所爱者之名也)
一曲,朝夕歌之以遣怀。于是同营兵士触动乡思,此歌彼和,遂
风行一时。迨战后归来,斯曲流传愈广,或编他曲,词中亦加《乌
勒贡花》。于是‘蒙古曲儿’之名,传遍各厅矣。今省垣以西各
县,尚有歌者,无论何曲句中,每加入‘海梨儿花、乌勒英气花’
旬,盖即‘乌勒贡花’之演变也。遂统名之日‘蒙古曲儿,城乡蒙
汉,遇有喜庆筵席。多有以此娱客者。”②其三,“发源于晋西北的
河曲县,形成和发展于晋北、陕北、内蒙古西部边境地区。后流
传于河北省北部和青海、甘肃等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大部地
区。”③
在经过大量文献检索、走访老艺人等田野调查中,笔者对第
一种说法有所认同。任何地方的音乐形式,除固有的地域性特
点之外,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交融中必然受到外来或周边地区
文化的影响,二人台是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的雏
形。笔者认为探究二人台产生还要从其生成背景人手。
(一)生成背景
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内蒙古地区西北部还是草肥水美的
天然草原,生活在茫茫草原的蒙古人民过着游牧的生活,晚清的
黑暗统治.使得口里的汉人,为了谋生,背井离乡到口外寻找生
活的途径。最先有:河曲、府谷、榆林一带的农民到口外做工,每
年农历二三月出来,九十月秋后回家。后来在兵荒马乱年代,汉
·332·
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完美结合●.一..
人有的举家移居内蒙古西部地区,靠近黄河一带先有晋、陕民
众,继而有少数冀、鲁地区的移民,积年累月,草原的草场边又多
了良田,农牧业共存成了草原新的生活方式,蒙汉人民长期共
处,互相团结,内蒙西部地区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所谓“五方杂处”
的蒙汉各族人民共同居住、生存之地了。
(二)“社火”和“码头调”
人口的迁徙,带来了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清朝
时期是全国各地民族音乐极为繁盛的时期,也是各地民间歌舞
最为活跃的时期,内蒙古地区农村中所流行的“社火”和口里各
地基本相同,“社火是广大农民共同创造出来的多种文娱活动形
式,是农民庆贺五谷丰登,预祝风调雨顺的一种形式,于是在农
历的正月十五都要举办社火。社火中又以‘跑圈子秧歌’为主,
根据秧歌队人数的多寡不同,分为若干小队,每小队2—4人不
等。分别称为头队股子、二队股子,表演的舞蹈形式有l大踢四
门、扑灯花等。群众称为‘踢股子’,表演完唱一段‘码头调’,‘码
头调’是社火中所唱民歌的总称,旋律跳跃性小、朴实粗犷,适于
齐唱,用锣鼓伴奏。”④
(三)“丝弦坐腔”和“小曲坐腔”
“社火”是季节性的,节日一过.便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
文化娱乐要求,为了自身的需求,人们便在闲暇时三五成群,围
坐一室,以笛子、四胡、打琴、梆子、三弦自拉自唱起来,唱的大多
数是民歌、小调,群众称为“丝弦调”,由于是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