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淮安的水域文化对地方古今文明的影响.pdfVIP

漫议淮安的水域文化对地方古今文明的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_一经天纬物 漫议淮安的水域文化对地方古今文明的影响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政协金志庚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创造人类文明之源,水也是孕育和润泽五千年中华文 明的源泉。滔滔黄河,莽莽长江,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注入了不竭生机, 并构成了华夏民族高峰迭起,绵延不断,风格卓异向全人类展现东方智慧无穷魅 力的水域文化。具有五千余年文明史的淮安,同样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域文 化,不仅成为孕育地方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重要方面,也对现代文明的构建和 3磁 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源远流长的江(长江)淮(淮河)河(黄河)济(济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千古 文明,而根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史上最强盛富庶的区域,几乎都分布在淮河流 域。“淮”字由三点水加“佳”字变形而来,“佳”即“好”的意思,古人在赐于淮河这 个名字时已赋予了这一涵义。淮安就在古淮河畔,在其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期 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即告诉我们,早在五千年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南接长江,北扼黄河,东濒黄海,西连淮河,境内有古淮 河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共和国成立后修筑的苏北灌溉总渠和改革开 放后修筑的人海水道直达大海,更有沭河、泗水、盐河、废黄河纵贯横穿,堪称中 国第三大湖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高宝湖分布其间,共100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竞有30.37%的水域面积,可谓河湖纵横,港汉交汇,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域 生态。在淮安所属的八个县、区中,竟有七个县、区的地名都带“水”,淮阴、涟水、 洪泽、金湖、清河、清浦、楚州(原淮安)。就是赋登高望远之意的盱眙,也有淮河 之水横穿其间。这些由漫长的自然力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水域,不仅成为古 代淮安及其所属地域能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要塞的重要渊源,也对地 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本文试就淮安水域文化的寻踪及都市水 域文化的探源,以探求水域文化对地方古今文明的深远影响,以就教于大方。 漫议淮安的水域文化对地方古今文明的影响嬲—一 运河文化与漕运文化的融合及影响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与我国万里长城迄今并 存驰名中外的古代两大工程之一。古运河的开凿最早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 向北方扩大势力,于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开凿邗沟,沟通江、淮,然后 经泗水北上争霸。邗沟末口即在今楚州(原淮安)。经过两汉至南北朝相继扩 建,到隋炀帝时期初具规模。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 钱塘江,全长1794公里,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沟通太平 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0多倍,为世界运河之首。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不 仅使之成为元、明、清历时数年来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且在沿途撒落下许多各具 魅力的都市,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运河文化带。而地处大运河与淮河交界处 的淮安则成了运河线上颇具影响的中枢城市。 “搞清了运河的历史,也就知道了大半个中国的历史”,世界上还没有一条运 河或其它交通线,能如此长久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 大运河形成后的1400年间,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样作为大运河 中段城市的淮安,大运河对其历代文明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3S3 (一)政治和军事方面 历代统治者开凿大运河的主要动因,都是出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需要。隋 朝结束了近千年分割混乱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连 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于是倾全力开挖运河。另一个动机则 是为了漕运,早于隋代,大运河形成规模后,即在淮安(时为楚州)设立了漕运专 署。我国的政治中心长期位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田园 荒芜,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而南部长江流域因自然环境较好,加上 春秋以来大批黄河流域居民因逃避战乱南迁,使这一带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 快,形成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相脱离的局面。大运河的开凿,则使其成为 朝廷的生命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