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和顺图书馆的生态特点及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pdf
论和顺 图书馆的生态特点及对新农村
文化建设的启示
吴 臣辉 , 万晓萍
(1.保 山学院 政史系;2.保山学院 图书馆 ,云南 保山 678000)
摘【 要】和顺图书馆有 “文化之津”、“民智泉源”、“馆媲谟觞”的称号,滋养出以中原文化 、侨乡文化 、佛
教文化 、翡翠文化为内涵的和顺文化。而和顺文化具有时代性 、共生性、开放性 、和谐性等生态文化的特
点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1和顺图书馆;生态文化 ;特点;新农村;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doi:l0.39694.issn.1674-9340.2011.01.019
文【章编号】1674—9430(2011)01—095—05
一 、 前 言
和顺 图书馆位于祖 国西南边陲 “极边第一城 ”的腾冲县和顺乡 ,成立于 1928年 ,其前身为
“和顺阅书报社 ”,有 “在 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和 “文化之津”的美称 ,其所蕴涵的和顺文化不
仅具有共生性,包容了中原文化、边地少数 民族文化、侨乡文化,同时,也具有开放性,以儒家文化
为核心,不断吸收外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以及近代西方的人文、科技文化。和顺图书馆
所彰显出来的和顺文化恰恰是生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文明观、幸福观。
二、和顺图书馆 的生态特点
和顺图书馆所彰显的以和谐为核心和以开放性 、包容性为基本特征 的和顺文化 ,有其产生的
时代性特点,吸纳外来文化的共生性特点,适应 自然环境的和谐性特点。
(一)从其成立的背景看 ,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
业革命,进而从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接着爆发了争夺殖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把亚非拉许多国家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国面对西方的入侵,也作出了相应的 “回
应”,有为学习西方而进行的现代化尝试——物质层面的自强运动、制度层面的维新运动 以及晚
清新政 ,精神层面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腾冲位于祖 国的西南边陲,与缅甸相邻 ,同时又与印度相近 ,自古以来腾冲就是 “蜀身毒道”
的必经之地和商贸集散地。腾冲人前往缅甸经商和谋生的络绎不绝 ,1757年 ,印度沦为英 国的殖
民地,英 国不断入侵缅甸和云南,1886年,英国正式吞并缅甸,1902年,迫使清政府开放腾越(腾
冲)海关,腾越海关的开放,促进了滇缅贸易、滇印贸易的发展,腾越海关迅速成为云南第二大贸
易 口岸,腾冲也从原来的单一性城市——军事重镇,发展为清末的多功能城市——政治、军事、经
收入 El期 :2010—11-06
作者简介 :吴臣辉 (1968一),男,保 山学院政史系,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保 山学 院学报 2011第 1期
济、文化的边疆城市。近代腾冲,爆发了在云南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辛亥腾越起义,不断引进
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兴办实业 ,不断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引进新思想、新文化。
和顺图书馆正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社会转型、中西文化碰撞的情况下创建。据统计腾冲县在
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共 6098户,主要分布在 5大洲的 17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港
澳 台眷属 5155户 ,共68990人 ,当时大部分和顺人 “穷走夷方 ,急走厂”前往缅甸寻找生活出
路,其先进知识分子为了使乡人从学识上思想上得到新的见闻,跟上时代的步伐 ,发展家乡文化,
由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在缅甸瓦城组织的 “青年会”发展到家
乡后,于 1924年,创办了一个 “书报社”,并由社 中购置到成批新知识书籍,供社 内外人士阅读 ,作
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1925年,“青年会”改组为 “崇新会”,1928年,崇新会将书报社扩大为
图书馆。
(二 )从其体现的内涵看 ,具有共生性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