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法与悖法的矛盾与妥协:酌于情法之平——关于中国传统司法审判特质的探析.pdfVIP

循法与悖法的矛盾与妥协:酌于情法之平——关于中国传统司法审判特质的探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循法与悖法的矛盾与妥协:酌于情法之平191 是非不妨稍借。理直者既通亲友之情,义曲者可免公庭法。调人之所 以设于周官也”o[1] “情”的含义极为丰富,本来有“心”之意,特别是说到“人情”时,通 常照例是指活生生的平凡人之心,即人们可以估计对方会怎样思考和 行动,彼此这样相互期待,也这样相互体谅。情字还有人与人之间友好 关系的含义,如“情谊”、“情面”等,也被称为“人情”。古代判词中的 “情”字,有时是指案件的事实情节,情节的叙述是为引出司法官的判断 结论而作铺垫的。纯粹就此意义上讲时并不带有明显的政治伦理色 彩。但多数时候用“情”字,是指伦理色彩很浓的“人情”,具体可指一般 的人情世故、地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通常这些“人情”都带有儒家伦 理浸染的明显印记。还有时它也指“情理”,即带有逻辑推理和普遍规 律性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人情是以深厚的血缘伦理亲情为基础的,表现为亲族 之间根据伦理原则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但亲情是有社会性的,是 社会关系在家庭、家族间的具体化,因此,要从社会大视野中认识和把 握人情,要把亲情扩大为世情,不能只拘囿于一家一族。譬如:“亲亲”、 “尊卑有序”是得到社会公认的血缘伦理关系,在宗法盛行的古代社会, 凡符合于此的言论与行为,便符合人情,体现人情。但剥下亲亲、尊卑 有序的血缘外衣,它又是一种社会关系,即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权利义 务关系,因为家庭成员同时又是社会成员。因此,亲亲、尊卑有序又是 社会认可的存在于广大社会成员之间的人情。可见,人情是具有伦理 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 饱受传统儒学的伦理精神熏陶的古代司法官,依据他们心目中的“公 平”、“正义”等观念来进行司法活动,并不仅仅拘囿于国家正式法律制度 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司法的基本风格和传统。尽管司法官可能故 意背离成文立法的意旨和内容,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仅仅在道德上具 有可责性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可简单归结为司法官的素质的问题。因为 [1](清)汪辉祖:《学治臆说》。 192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传统司法官的意图是良善的,他们希望通过综合权衡考虑个案中的各种 具体因素,去寻找一个妥当的、公道的关于案件的解决方法,并力图能够 得到当事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司法官们明晓,只有考虑到这些琐碎 的具体问题,并保证它们能够得到落实,一个案件或纠纷才可能真正得到 解决。如果仅仅刻板地依据法律作出一纸判决,而不考虑这些具体问题, 那么判决或处置措施可能很正确,即具有正式制度意义上的合法性和正 当性,却很难甚至根本无法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案例--]城东章氏女许配南邻李二为妻。未过门,李二暴得风疾, 不懂人事。尝白昼持刀,欲杀其老父。人惧不测,咸劝伊父李进才将其 锁禁,勿令出,如是者一年。厥后疯狂日甚,早有风声到章氏耳。今女 婿如此,大失所望。思欲退婚,托人婉致李进才。李进才亦以儿身废 疾,不肯害人家闺女,方将检点婚帖送还章门。不料妻舅王书贵不依, 即以章氏图赖婚姻等情具控前来。王书贵者,县学中一老秀才,平素头 巾气不小。词中类多迂腐语,以为“贞妇不更二夫,俗话说得好,一女不 受两家茶,章女既许李二,则生为李家妇,死为李家鬼,况李二虽病未 死,辄生离异,未免有亏伦理,禀请查禁。” 维时余已访闻得实,即日传集人证到堂。李二疯子经十数人簇拥 前来,疯疯癫癫连生身父李进才见面多不省识。余复历讯诸人证,一一 与访闻吻合,各令散去。遂向王书贵日:“尔胸中读得数行刻板文字,不 识得经权常理。疯病不比他症,瞎、聋、残疾之人,均能为家室之好。现 在李二昏昏然,不知有生身父;又焉知有结发妻?伦常灭矣,人道绝矣, 且妇人有恶疾,即予以七出之条,岂男子有疯疾,而必欲令未婚之女过 门守寡耶!本县酌一通变之方法,为从权之断。章女之于李二,请待以 三年。三年内疯病愈,则为李妻;不愈,则仍为章也女。或守贞,或改 配,听之可耳。”王书贵听到余一番言语,也就不肯胶执,情愿遵断息销, 两下折柬以俟。果不一年,李二竟以疯病死,女改字他姓矣o[1] 这是清代名吏胡秋潮处理的一个比较棘手的案件。按照清朝法 [1](清)胡秋潮:《问心一隅》。 循法与悖法的矛盾与妥协:酌于情法之平193 律,“凡男女订婚之初,若有残、疾、病、老、幼、庶出、过房、乞养者,务要 两家明白通知,各从所愿,写立婚书,依礼聘嫁。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 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虽元婚书,但曾受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