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扬琴艺术探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扬琴自明末清初就已传入中国,而长时间发展相对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扬 琴艺术获得了新生,发展迅速。新中国扬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改良期和繁 荣期。1949年——1979年,许多扬琴家对扬琴进行多次全方位功能性改革,扬 琴的结构与音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良,音域拓宽、音色明显改善。1979年之 后, 扬琴艺术开始走向繁荣,作品创作成果显著,演奏技法不断创新,进入了 流派交融、技艺综合的全面发展时期。 扬琴传入我国后,因为其清脆明亮的音色,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也 为许多琴师和民间艺人所重视。在其流传和演奏实践中,扬琴艺术不断与当地的 民间戏曲、说唱艺术及曲艺相结合,不断借鉴当地其它民间音乐的特长,逐渐形 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与众多的流派。新中国出现四大扬琴流派:广东音乐扬琴、 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前三大流派都是依附于其所在的地方乐种 而形成的,唯独东北扬琴没有明确的乐种或曲种的背景。它是由个别艺人在扬琴 和东北皮影戏相结合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四大流派都有各自的传承和繁衍 历史、艺术特色、优秀曲目和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扬琴艺术在形制的改良、作品的创作、演奏技艺的提高等方 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传统的扬琴音位少、音域窄,琴体共鸣腔体小、不能转调, 使用极不方便。其功能也只能为地方戏曲、说唱等伴奏,或参加民族器乐合奏。 经过郑宝恒、杨竞明、桂习礼等几代扬琴改良家的不断实践和努力创新,扬琴形 制不断改良和完善,造就了现代普遍使用的402型扬琴。402型扬琴的音域和音 量扩大了,增加了半音,丰富了音色,方便了转调。扬琴形制的改良是扬琴艺术 发展的基础,促进了扬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技艺的创新。扬琴作品的创作呈现出 百花争艳、五彩缤纷的局面。题材更加丰富,体裁更加多样化,形成了中西结合 的曲式特点,出现了“新潮”作品。扬琴的演奏不但广泛使用传统技法,而且创 造出勾弦、拨弦、滑抹音等新技法,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有机统一的演奏技法。 中国扬琴是世界扬琴体系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 应意识到扬琴的不足之处,并采取中外结合的改良措施,增强扬琴的表现力。扬 琴作品的创作向多样化发展,以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欣赏需求。演奏形式不断创 新。扬琴界要不断革新教育模式,加强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开展广泛的交流活动。 扬琴工作者要拓宽眼界,更新理念,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勇于开拓创新,为使扬 琴成为具有多样性、系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世界性乐器而不断努力。 扬琴是唯独兼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于一身的乐器,对其进行必要的 学术研究和探讨是一件有实际意义的工作。相信在扬琴艺术事业的发展道路上, 有扬琴艺术家与作曲家们的共同合作,扬琴的发展会更上一层楼,扬琴艺术学科 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新中国扬琴艺术流派形制改良作品创作演奏技法 2 Abstract DulcimerhasbeenintroducedintoChinasincethelate and MingearlyQing the its is slow.After ofNew dynasties,butdevelopmentrelatively foundingalir嗡 life dulcimerarthas anew and of gained developedrapidly.Thedevelopment artin can dividedinto dulcimernewchinabe and improvementperiodpros

文档评论(0)

whl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