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
2015年第 3期 (SocialSciencesEdition) (总第224期)
晤 丽
变革与转型 :南宋民事审判 “断由”制度
生成的历史成 因 价值功能及意义论析
张本顺
摘 要: 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伴 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 尚以及
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 的非法越诉、妄诉现象对司法秩序 的冲击 ,南宋法律规定州
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 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讼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
律适用和审断理 由的法律文书 “断由”,以此作为诉讼 当事人依次上诉 的法定依据。
“断由”具有维护 司法秩序、防范司法腐败 、促进 司法公正和判决确定性的价值 与功能;
是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的重要 因素。对 “断由”的研究不仅能使我们重新认识宋代
司法的确定性问题 ,而且对于重新检讨 “伦理法”、“父母官诉讼 ”、“卡迪司法”等传统
学说 ,提供 了一种崭新的视 角;即使对3-下的司法改革 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关键词: 南宋;近世化;民事审判 ;断由;价值功能;确定性 ;伦理司法
中图分类号:D929.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5)03—0022—10
日本著名宋史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唐代是 中 制 ,崇尚务实 ,多所变革。”②陈景 良教授则更进一
世的结束,而宋代恰如欧洲文艺复兴 ,成为近世的 步断定宋代 司法传 统出现了近世化转 型。而南
开始 。他说 :“宋代人们的生活环境 ,与此前的中 宋民事审判中所出现的 “断由”制度就是南宋政府
国划 出了分界线 ,而是指近于我们现代的。” 就 因应民间好讼风尚以及补充无审级限制上诉制度
法律传统而言,宋代在立法 、司法上也出现了诸多 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断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
近世化转型倾 向。张晋藩先生认为 :“宋代所处 护了司法秩序 、促进 了司法公正 ,彰显了宋代司法
的历史背景 ,使其立法不囿于 旧律 ,司法不 囿于 旧 确定性、理性化 的面相,是宋代司法传统近世化转
收稿 日期 :2013—12-20
作者简介 :张本顺 ,男 ,河南邓州人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法学博士。 (安徽 淮北 235000)
基金项 目:本文系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 目… 中国古代卡迪司法 ’说之批判—— 以宋
代诉讼证据制度为视角”(SK2014A375)和司法部 2014年度 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 目专项任务课题
“中国古代司法审判艺术研究”(14SFB5005)的阶段性成果 。
① [日]佐竹靖彦 :《宋代时期基本 问题总论》,《宋史研究通讯》1997年第 2期,第 20页 。
② 张晋藩 :《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323页。
③ 陈景 良教授最早提出宋代司法传统近世化转型的观点 ,参见陈景 良:《讼学 、讼师与士大夫——宋代司法传统的
转型及其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 1期,第 58—73页。
22
张本顺 变革与转型:南宋民事审判 “断由”制度生成 的历史成因、价值功能及意义论析
型的重要因素。然而 ,据笔者 目力所及 ,学界对南 的观点 ,还是刘馨琚女士所言 “断 由”既是判决书
宋 “断由”制度的研究较为阙如 ,要么片言只语,要 又是判语的观点,都是颇值得商榷 的。兹就刘馨
么语焉不详 ,缺乏系统性考察 ,并且在已有 的成果 琚观点之舛误原 因作一剖析。因为从宋代开始 ,
中还存在着舛误之处,亟需商榷与匡谬。④ 职是之 判词一改唐朝虚判风格而呈现 的是实判 ,易言之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