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笔记中的虚词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笔记中的虚词研究.pdf

} 第 35卷第 5期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2015年 5月 V0I.35 No.5 JournalofSuihua University M ay2015 宋代笔记中的虚词研究 彭 浩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虚词研究一直是古代语法学的主要标志,但长期以来对于虚词研究材料的挖掘多集中于训诂学著作,对于笔记 的利用十分缺乏。宋代笔记中有丰富的虚词研究的资料,可以管窥虚词研究在宋代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宋代笔记;虚词;古代语法学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5)05-0094-05 虚词一直是古代训诂学家们关注的问题,虚词研究也是 孟《子》百里奚一章日:“曾不知以食牛于秦缪公之为污也,可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主要标志。但在第一部研究汉语虚词的专 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 著明代卢以纬的助《语辞》问世之前,古人对于虚词的研究一 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缪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 直处于零散、不成系统的状态。笔记作为一种形式较自由、内 可谓不智乎?”味其所用助字,开阖变化,使人之意飞动,此难 容包罗万象的文体对虚词问题也多有涉及,一定程度上反映 以为温夫辈言也。(洪迈 容《斋随笔》卷七“孟子书百里奚”条) 了当时人们对于虚词的认识。宋代笔记中关于语助虚词的研 洪迈认为孟《子》在三句句末用疑词 乎“”,句中句末反复 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阐明助词的作用,包括助词的语 用决词 之“”“也”,使文章“开阖变化,使人之意飞动”。虽然虚 法功能意义;(二)对助词进行用例分析,反映了一些虚词的 词没有实际意义,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但它的表达作用 发展现状;(三)解释了一些方言助词。 不容小觑,用不用虚词,用这个虚词还是用那个虚词,会对文 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文中恰当地 一 、 助词的作用 运用助词往往能使音律抑扬顿挫、文势跌宕起伏、语气通顺 自然,形成高低激荡、回环往复的旋律,充分调动人的情绪。 宋代笔记中,很多作者都论及了助词对于诗文写作的意 洪迈在 容《斋续笔》卷七“迁固用疑字”条中也曾提到疑词的 义和作用,说明宋代文人对助词运用的重视,如: 作用:“予观史汉所纪事,凡致疑者,或日若‘’,或日云‘’,或 柳子厚《复杜温夫书》云:“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所谓乎、 日焉‘’,或日盖‘’,其语舒缓含深意,姑以封禅书、郊祀志考 欤、耶、哉、夫也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 之,漫记于此。”语“舒缓含深意”其实就说明了虚词有能扩大 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精思之则益也。”予读 文章功能的作用。 收稿 日期:2015-01—21 作者简介:彭浩(1988一),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语法。 文字中用语助太多,或令文气卑弱,典谟训诰之文其末 耳。”这里的之“”只是指代万物,但作者故弄空泛玄虚之言, 句初无耶、欤、者、也之辞,而浑浑灏灏噩噩列于六经。然后之 让人不知所云。可以看出宋代诸多学者肯定了助词在汉语中 文人多因难以见巧,退之 祭《十二郎》老成文一篇,大率皆用 的重要性,认为不同的助词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助词 助语,其最妙处 自“其信然邪”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 在诗文中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助词能否运用得当,直 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邪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 接关系到诗文的表达效果。 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辞矣,而反覆出没如怒 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费衮 梁《溪漫 二、助词的用例分析 志》卷六 “文字用语助”条) 文章当中用太多助词会使文气显得冗弱,但作者对韩愈 .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