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唐诗三百首》七律之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何为《唐诗三百首》七律之冠.doc

何为《唐诗三百首》七律之冠   【摘 要】经过历代诸多诗家、学者们对《唐诗三百首》中毎一首诗的逐一研读、分析、品评,几乎一致认为,中唐诗人崔颢的诗《黄鹤楼》与同时代诗人李白的诗《登京陵凤凰台》,是《唐诗三百首》中最好的两首。但这两首诗究竟哪一首堪为《唐诗三百首》之冠?则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褒贬参半,莫衷一是,二诗至今未决高下。因此,我针对崔诗与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分析,来谈谈哪一首真正堪为《唐诗三百首》之冠。   【关键词】律诗;修辞;诗歌意境   诗,无论古体诗(唐朝以前格律不严的诗)、近体诗(形成于唐初,完备于中唐,格律较严的诗)、现代诗(形成于“五·四”运动至七十年代末的白话诗)、还是当代诗(朦胧诗),同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凡是一篇(首)千古传诵的文学作品,都是高度正确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产物,历代作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唐诗人崔颢的诗《黄鹤楼》与同时代诗人李白的诗《登京陵凤凰台》是《唐诗三百首》中最好的两首但究竟哪一首真正堪称为《唐诗三百首》之冠呢?为使对比分析方便,使读者一目了然起见,我先将二诗引录于下: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京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综观二诗的思想内容,均为吊古伤今的抒情诗。一个“愁”字笼罩全篇,同以感慨做结,且同用“使人愁”三字。但二人的愁绪显然不同,崔颢为一身一己的归宿而愁,李白却为奸臣当道,皇帝被蒙蔽挟持,贤者不得见而愁。由此可见,崔颢在登楼望远之际,情绪远不如李白积极。崔颢的愁,是消极的个人之愁。而李白的愁,则是积极的国家之愁,人民之愁。就这方面而言,李诗胜于崔诗。   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结构与表现形式上,是无与伦比的最典雅、最完美的诗体。为此,古人便以艺术价值最为完美的人体结构为喻,将全诗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首联两句,一般要求总起,统领全诗;颔联与颈联四句,承接首联所开拓的意境,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铺陈写景,要求平仄谐调,对仗工稳;尾联两句,要求即景生情,画龙点睛,揭示题旨,补充或总结全篇。   崔诗和李诗在铺陈写景与对偶上,崔诗远不如李诗。崔诗的颔联不对偶,真所谓“不古不律,亦古亦律”。不光是颔联不对偶,平仄也不很粘缀,没有完全脱离古诗的形式。后四句突然变成律诗,未免给人以非驴非马之感,似有初学写诗之嫌。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被许多人认为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佳篇呢?原因怕只是语言流畅自然,主题思想表达得比较明白,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适合大众的欣赏水平罢了。   苏东坡曰:“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崔诗一起就是四句,占了全诗四句的一半,余意便不免局促,只好以“晴川”、 “芳草”一联过渡到下文的感慨。而李白仅用一起两句就写尽了凤凰台,同时,过渡到下文的铺陈写景,在写景中,李白平列两联,上联言吴、晋古国的人物已成往事,下联则言当前风景依然是三山二水,既流露了诗人抚今追昔的吊古之情,也充分阐发了首联所开拓的意境,有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尾联的感慨。   律诗中的对偶,绝不同于散文中的排比。上下句中,绝不容许有相同的字、词出现。崔诗由于起句不当,致使前四句中就有四处相同的词语出现,两处“黄鹤”,两处“白云”(据说,第一句中的“黄鹤”,原诗中为“白云”)。这样,语言上显得重复拖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律诗的音韵美。而李诗在这方面,真是美玉无瑕。   在修辞方面,崔诗仅有一联对偶,而李诗除用两联极其工稳的对偶外,还运用了借代、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非常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主题思想。“花草”,是吴国宫庭嫔妃、美人的代名词;“衣冠”,是晋国贵族人物的代名词;“太阳”,历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比喻奸邪之臣;“日月”,比喻贤能之臣。“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皇帝,具体是指高力士、杨国忠之流蒙蔽唐明皇。“长安”,是唐朝几代皇帝的国都,这里借代国家。由此可见,李白的愁,是放臣逐客之愁,是屈原。范仲淹式的忧国、忧民之愁。上述修辞手法,深刻表达了作者“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情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崔颢却因“日暮”,望不到“乡关”而愁。显然,崔颢的愁,是旅客游子的乡愁,是一人一家之愁,这与李白忧国忧民的万人千家之愁,绝对不能够相提并论。   据说,在崔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