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VIP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随事谏 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 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 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 魏征,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 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 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 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 诤”。 第六段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当时规谏禹舜的有十几个人。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必要苦苦规谏?”褚遂良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会用金来做。金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做。所以刚正的大臣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谏的必要了。” 第六段翻译1 太宗说:“你说得对啊!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正在开始,有的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大臣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办过了。’或者说:‘已答应过了。’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 第六段翻译2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 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 苦规谏呢?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博大)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为了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 4.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一些实词词义,特别是固定搭配。训练翻译技能。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秦王李世民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 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 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 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第一段 第一段翻译1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第一段翻译2 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 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 论证方式 第二段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太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第二段翻译1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uailexingk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